1、慢下来,先把基础的事情做扎实了
哪些是基础的呢?一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最简单的动作做得不仅规范,还做得漂亮;二是要把最基本的字识好、写好,文能读通,话能讲清;三是培育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捧起书、拿起笔就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良好的语文习惯,是扎实而轻松地学语文、有情有趣地学语文、学好语文的基础。教师要从一年级起就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及时写作业的习惯、每日读书的习惯,随着年级的上升,到了三年级,还要培养预习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复习巩固的习惯。要结合课堂学习活动,在教给方法的基础上培养习惯,教师不能只提要求,不教方法。教师以为一目了然的事情,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教方法,教程序,学生才能慢慢做得规范,做得漂亮,习惯就转化为能力和素质了。例如新接手一个班级,学生预习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尤其不清楚如何呈现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以从本子的选择和使用、预习的步骤、不同预习任务成果的呈现方式等,都做出示范,再一天天地根据不同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直到每个人都能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
语文学习,把最基本的字识好、写好,文能读通,话能讲清,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基本的事情做不扎实,想要再往前一步,爱读书,会读书,能写文章,思维敏捷而又缜密,是不可能的。低年级要识好字写好字,中高年级还要抓,高年级接着抓,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字已经写得工整了,就让他们放松了自我要求。读文章,课堂上说话,都是基础功夫,教师要肯给出时间,让学生有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看得见自己在课堂上进步的机会。
不是学生按教师的要求上课前预习了就等于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意识,是以学生能自我监控、评价和组织为基础的自我认知意识。学生不是盲目地学,而是心里清楚为什么学,能根据学习目标主动选择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对学到了什么程度有自我评价,对进一步需要教师怎样的点拨引导有自己的判断。做到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慢慢地渗透引导。尤其,教师不要向学生要得太多,一点一滴地帮助学生累积成功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价值。
2、慢下来,把每个适切的目标都落实了
学习目标要能落实,先要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准确定位目标;其次,要衡量一节课40分钟能落实几个目标,宁做减法,不做加法。不能教师要赶进度,结果将学生远远地落在了后面。真正有价值的进度,一定要用学生的尺度来衡量。
有时候,教师会为“这节课真没学到什么东西”而焦虑,而抱怨学生。焦虑是没有必要的,抱怨学生是不应该的。教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为了“赶工”而安排了过满的内容和任务,导致了“水过地皮湿”的状况,感觉学生什么东西也没有学好——学生也确实没有学好;或者,重新梳理一下课堂,有没有可能这节课走得的确很慢,但是有一个目标落实得很扎实,学生都真真切切地懂了、会了,实践了,运用了,内化了。如果是前者,就要记住,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得越多,往往得到的越少;如果是后一种,就要庆幸了,这节课,慢工出细活了,习惯开始培养了,方法基本学会了,能力有看得见的生长了,就是为以后学得更有效率打基础了。
笔者新接一个班,上《观潮》一课,学生已经预习了,自学了字词,练习读了课文,第一节课也就做了两件事。一是示范、讲解语文学习笔记本的使用方法,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使用。二是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用不同标记分别圈画文中写人的活动和潮的样子的句子,再在圈画的基础上合作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再做示范朗读。下面是针对第二件事做的实录——一、导入板书:观潮(请同学们也在课堂笔记本上也写上观潮,告诉学生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就是你要在课堂笔记上写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一课?生:观潮。师:观哪儿的潮的呢?生:钱塘江的潮。师:这个观字,在课文里还出现过一次,找出来,把这句话读出来。学生读第一段。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师:这两个“观”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几名同学发言解释。)师: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意思可能就不一样。师:题目叫《观潮》,如果把题目换一下,换成《浙江之潮》,浙江在这里就是指钱塘江。对比一下,两个题目提醒文章要写的内容有没有区别?生发言。师引导总结:《观潮》的观,是人在观看,所以一定要写两个内容,一个是观看的人,一个是所观的潮。而《浙江之潮》,写不写观潮的人就不一定了。二、初读课文师:自由读课文,用横线把写观潮人的句子划下来,用波浪线把写潮水的句子划下来。(五分钟,学生读画,教师巡视、指导。)师:从前往后看,你划的波浪线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生:越来越多。师:划的横线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生:越来越少。师:那从第几自然段就没有横线了呢?生:第四自然段。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了呢?生:为什么到后面就没有写人的句子了呢?师:学习最重要的就在这三个字上,要多问“为什么”。(板书“为什么?”)师: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回答,把它记在心里,先往下走。请两名同学,一名读写人的句子,一名读写潮的句子,既不是写人,又不是写潮的,一起读。教师提醒,读的怎么样,就可以看出你的预习做得怎么样了。学生读的时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对个别句子进行再判断,哪里是写人的,哪里是写潮的。在学生朗读展示中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字词有读得不准确的,说明预习时下的功夫不够,练读遍数不够。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对比看看能不能发现自己刚才哪些字词读得不准确,还可以试试根据老师的朗读想象人和潮的样子。
课下呢,布置学生多读读,下节课,还会有各种读。慢慢地,读好,读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重要段落,急不得的。
慢,就是在语言文字学习上下准功夫,下足功夫;慢,就是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和成长。
3、慢下来,看清和陪伴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课堂节奏适宜,教师尽最大限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哪些学生已经学会学活,哪些学生一知半解,哪些学生还很茫然,根据不同学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给予他们合适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上走完教学设计的流程,是一件简单是事情;把学习活动中承载的学习目标都达成,却是一件需要用心再用心的事情。如果学生没有学扎实了,宁愿不把流程走完。有一位年轻教师教学语文园地,精心地将识字加油站与学生生活关联,将字词句运用与课文相关的句子关联,设计很有整体意识,很有资源意识。但是,上课时,每个点有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教师就视为全体学生都会了,就转到了下一个内容环节……可想而知,一节课,设计好的每件事都做了,每件事都没落实。慢下来,欣赏啊——欣赏目标的落实,欣赏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流程终于走完了!慢下来,自在又从容,才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师生一起成长享受风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