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者如有资源利用的意识,并能将生活中的资源适时运用到课堂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在流光溢彩、百花盛放的母语世界里尽情地遨游。运用好教学资源这个抓手,学生就能入境入境,在教师的推动下奋力前行,置身于课堂中的美好情境,享受课堂,善于倾听,积极思考,乐于表达,学有所得。
资源运用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合适,也就是适合于文本,出现在适当的时间。在文本理解有障碍,在体会情感有难度时,需要搭桥架梯的时候,需要借机推进的时候,需要点拨提升的时候,运用资源。
比如,在《忠犬八公》阅读课上,张祖庆老师运用电影截图,让学生根据电影截图完整地说说整个故事。其实,这就是借助图片顺序复述故事,为学生搭建支架。结尾时,张祖庆老师播放《忠犬八公》的美国版本和日本版,让学生对比结尾的不一样,说说喜欢哪个版本,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要读书,也要学会思考。
2.资源运用要真正“有用”。
目前,很多的公开课,是为了博人眼球而运用光影结合的资源,为了资源而用资源。张祖庆老师的资源运用,是有助于组织和推进学生的文本学习的。或质疑激趣,或补充深化,或启发引导,或拓展延申,或入情入境,该用则用,用而有效。
教学《祖父的园子》,引入萧红的生平介绍,是为了进一步体会文中和祖父在一起的心中自由;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用口哨模拟鸟叫,是为了体会词语“鸟鸣声声”,走进大熊猫的故乡;教学《灵犬莱西》用莱西回家的电影片段,是为了感受莱西回家路途的不易,体会书中最后一段文字中蕴藏着村民对莱西的自责、内疚、惭愧。
能帮助学生解开文本复杂密码的材料,就是“有用”的材料。教学时,我一定要清楚运用资源的目的是什么。
3.资源素材要精心剪裁。
现在网络发达,信息量大,寻找资源已经不是难事。但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从中选择,精心剪裁。教一本书,是否要看全部的电影?教一篇课文,是否必须要引入课文的原文?上课时,是否都需要全部运用PPT技术?这些,都需要教者思考。张祖庆老师的视频片段,都是经过精心剪裁过的。比如《父与女》《月神》的微电影运用。从中,我也能感受到,张老师对课堂的用心。剪辑一段视频,并不容易。找到一段合适的音乐,也非易事。对素材,要进行加工,深加工,为目标服务,为学生服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