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教育与特别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徐紫来成长的体验

作者: 郑立平 发布时间: 2020-10-17 阅读:( 4142 )  

父性教育与特别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徐紫来成长的体验

5f8adf9292b05.jpg

【作者风采】徐世立,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文创一级职称。他著《一个孩子的战争一一家庭拯救纪实》201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表。这孩子是他儿子,化名徐紫来。

特别学生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心理和行为的某些方面存在不正常,表现为学习性发展不足、社会性发展不足的学生,俗称“学校难教”、“家庭难管”、“社会难容”的学生。独生子女徐紫来是“三难”学生的典型代表,怎么进行教育是很多家长、老师头痛的事。本文以徐紫来为例,就父母再苦再难,孩子一定要自己带、父亲再忙再累,父性教育一定不能缺失、特别学生再多再难,一定要尝试特别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

家庭教育特别学生父性教育特别教育

徐紫来是我们家的独生子,曾用名“徐修远”用在我的长篇纪实文学《一个孩子的战争》中,“一个孩子”意指独生子女。家长有时候也把独生子女叫做“小祖宗”。怎么对“小祖宗”进行教育是父母也是老师心头的痛。现以徐紫来为例,就父母再苦再难,孩子一定要自己带、父亲再忙再累,父性教育一定不能缺失、特别学生再多再难,一定要尝试特别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父母再苦再难,孩子一定要自己带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性格塑造究竟谁起作用,问题还得从徐紫来的成长、变化说起。

(一)徐紫来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变为“特别学生”

特别学生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心理和行为的某些方面存在不正常,表现为学习性发展不足、社会性发展不足的学生,俗称“学校难教”、“家庭难管”、“社会难容”的学生。“不足”是与他们同年级的同学比较显得不足。釆用“不足”来写照他们的特征,反映出这些学生身上的事实及其程度,既包含教育的追求,又考虑到转化的基础,既肯定其问题,又不一概否定,体现出发展法则,符合教育原理。如果通过一定时间的矫治教育,补偿了“两性不足”,特别学生就“不特别”了,他们与普通学生之间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对特别学生要进行“特别教育”。

特别教育是由特别的专职人员和机构组织领导的,对特别学生专门设立的运用特别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习性,即使之达成必要的社会化的小公民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这样不仅与普通教育区分开来了,而且与特殊教育也区别开来了。因为特殊教育(specialeducation)是“运用特殊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的对象进行教育。所谓特殊的对象,狭义的是指身心有缺陷的人,即盲、聋、哑、智力落后或肢残、病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广义的则兼指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问题儿童和精神病的儿童等。”

(2)显然,特殊教育是专指对有生理缺陷或心智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或成人的教育,其特征是“肢残”和“智残”,这与特别教育对象特别学生特征的“学习性、社会性不足”有着根本的区别。独生子女徐紫来是“特别学生”的典型代表。那他怎么由徳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变为“特别学生”的呢?

徐紫来的智力和艺术、运动禀赋都比较出众,学习从不偏科,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上乃至全年级成绩最好的学生。他曾获得武昌区艺术小人才一等奖和“雏鹰少年”称号,还被武汉市团市委和武汉市少工委授予“雏鹰勋章”。但从初三开始,他以他个人的方式无意识地抵抗现行教育,表现为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漠视,对课业繁重、重复学习的腻烦和逆反,厌学,和老师冲突,沉溺于电脑的虚拟世界以逃避被他潜意识中认为的被摧残的学习。

学习如此的不令他快乐,而他向往的篮球运动被学校和家庭严加限制,学校和家庭成为他心目中的“地狱”,在成绩逐步下降的同时,他也在逐步地放弃自己的荣誉感上进心。初三下,他开始“陷落”,到高一上学期,他沉迷网络和篮球,期末所有课程考试得分几乎全部为零,学习、生活、意识一片混乱,既无力自救也拒绝他救,彻底成为“特别学生”使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绝望之渊。

(二)两个女性的呵护和宠爱对孩子性格塑造起了决定性作用

徐紫来出生100天时,我们把他从武汉送到郑州让他姥姥姥爷抚养。更难理解的是,我们竟让他跟两个老人生活了四年半,在他需要父恩母爱、需要爱抚拥抱和游戏娱乐的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我们给予他的是四年半全然的空白!“隔代抚养”的弊端和独生子女的诸多不良习性、习惯、心理,在后来的三口之家中逐一显现。接回儿子后,儿子的成长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姥姥隔段时间就来武汉以“隔代亲”的方式照料他的生活起居。隔代亲的普遍特质表现为没有原则的爱,而且它不对这种无原则的爱的结果负责,这是和父母的溺爱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溺爱,它很隐匿,很难发觉,也引不起警惕。时间越长,这种溺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越大,孩子的改变越困难。由于四年半母爱和情感的亏欠,妻子晏紫储蓄了满满一腔补偿的心理,母亲溺爱的言行乍看上去顺理成章,在如潮般的情感倾泻中,你甚至很难分清什么是母爱与溺爱。但是,孩子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用他的言行帮你分清。即便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够意识和分清。就算是分清了也看到了不好的结果,也并非都能理智地改变或矫正自己的不当言行。其根源: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家庭自始至终幸福、完整与否,全系于这个孩子一身,父母尤其是母亲,那种内心的担忧、惊恐乃至于恐惧,时刻如乌云笼罩,这种内心感受和生活状态,独生子女的母亲们几乎无一幸免,而且,她们根本不可能改变社会强加给她们的生存处境。鉴于此故,从出生到童年到少年,儿子16年里一直生活在两个女性战战兢兢的精心呵护和百般宠爱之下,这一过程对儿子的性格塑造起了决定性作用。致使孩子任性,冷漠,自私,懒惰,拖延,骄躁,物欲,享乐,靡费,攀比,心理脆弱。

隔代抚养、女性溺爱、家庭教育失误、现行教育弊端,都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仅就我们的家庭而言,儿子的“问题”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教训,以及我们认为的最大的社会启示意义是:父母再苦再难,孩子一定要自己带!

二.父亲再忙再累,父性教育一定不能缺失

凡涉及家庭教育的讲坛、课堂、演讲会场等公开场合,台下的听众绝大多数是女性,是母亲。这是一个比较糟糕的普遍现状。在很多场合,我一直在呼吁父性教育的意识,我一直强调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父性教育是男性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传统,也是历史惯性,因此,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性教育缺位的客观原因和个人原因很多,理由也够充足。但是,父亲们可能忘了或者没有谨守一条中国古训:子不教父之过。这条古训是被千百年来无数成功和失败的家庭所证明了的真理。现在有“拼爹”一说,梁启超九个子女三个院士,个个人中龙凤,就因为有个懂教育、会教育的爹。现在社会和媒体都在宣扬、倡导“家风”,什么是“家风”?“家风”从何而来?似乎没有深入的探讨。传统文化强调“子不教父之过”,我以为是“家风”形成之一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它实质上已硬性规定了父亲的义务:必须对子女教育负全责。我特别强调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就有给缺位的父亲敲警钟的意思:孩子出了问题首先拿你是问。为什么?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男性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特别对于孩子及孩子教育这一具有人类进化、人种优化、社会进步的象征性指标和莫此为大的根本命题,男性的责任和义务是刚性的,漠视、推诿、逃避,都不可原谅姑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男性的教育和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家庭,管理家庭最大的事是管教孩子。马克思说过,“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其中重要一条即绝对不可对孩子溺爱,而是人类为了自身进化的必然选择。

(二)父性教育缺失的切肤之痛,补位带来光明的前景

在我们家,有父性教育的缺位导致严重后果的教训,也有父性教育的补位最终给我们家带来光明前景的经验。

1.父性教育的缺位可分为“主动缺位”和“被动缺位”

“主动缺位”比较好理解。“被动缺位”就复杂了,往小里说,它是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包括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和性格强柔所造成,往大里说,它与妇女解放运动乃至政治有关。具体到我们家,除了前期因忙于新闻工作和个人文学创作以及送走儿子父性教育“主动缺位”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性教育是“被动缺位”,也就是说,教育的权利是被妻子垄断的,我的权利是被剥夺的。妻子是大学教授,有地位,有经济,更有对儿子超乎寻常的“爱”,而我对儿子较为严厉的管教都可能被视为对儿子的“不爱”,相对于妻子和姥姥强大的“爱”,我的“不爱”是不道德的,妻子和姥姥的“爱”天然地占据了道德高地。我不怀疑这种现象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普遍性。而她们天然的道德正义,最终自食其果,当然主要是妻子,姥姥相对轻松,内心里觉得结果与己无关。即便如此,她们也很难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结果是由她们的“爱”所造成的,并主动为此承担责任,哪怕是承认失误。不得不说,这是女性的弱点。我的父性教育的补位及父性主导地位的回归,往往是在妻子彻底绝望,彻底没辙,彻底走投无路之后。最能证明的是,妻子最后放手,同意我将儿子送到淮安一个“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现易名为“淮安市向洋特别教育学校”)的分支机构宣昌三峡纵队接受“择差教育”(现称“特别教育”)。而正是从这时起,情况才开始慢慢发生改变。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所幸我没有因“被动缺位”而消极地放弃父亲的责任和父性教育的权利,这期间反反复复,夺权与反夺权,妻子霸权,我反霸权,所以战争,所以硝烟弥漫。最后,在儿子极度痛苦几乎要崩溃的某天,在我们这个家庭生毁存亡的那一时刻,我对儿子多年缺失的父爱和父性教育及时补位,事情就此发生了逆转,儿子转危为安,家庭化险为夷,我们和儿子一起获救。

2009年3月,儿子被中央戏剧学院艺考录取。6月,儿子高考作文时以“苦难”命题,写出了他自认为接近满分的作文——“站在苦难的门口”。高考成绩公布,儿子以超出中戏录取分数线138分(总分421分)的成绩,被中戏表演系录取。

2.父性教育与母爱的关系

父性教育往往以一种严格甚至严厉的形式表现。“严是爱,宽是害”具有普遍性,不仅仅适用于家庭。以我的家庭说,严格的父性教育也是爱,是一种理性之爱,终极之爱。这一点很多父亲无意识,只是出于男性的本能,母亲也很难清醒认识欣然接受。我强调并想证明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不新鲜,只是因为各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今天的父母身处各种激烈的竞争,一方面自顾不暇,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思考能力,一方面对教育独生子女渐渐失去教育的能力。我想证明的是什么呢?父性教育的严格严厉,形式上不应是冷冰冰的,而应该是有父爱的温度的。我最终把儿子从濒临崩溃的边缘拉回,恰恰是父亲最真切、最人性、最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行动起了作用。所以我想说,面对今天独生子女亲子关系的现实,即使理性的父爱,也要用感性的形式表达,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这个独生孩子,与过去时代的孩子真的大不一样了,一旦与之冲突,这些孩子会说逆反就逆反的,极端者还会轻生。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孩子主要由母亲在管、在教,然后是奶奶外婆帮带、帮管、帮教。孩子从出生就被女性影响和庇护,母性天性善良,母亲心慈手软,容易迁就、不忍,该出手时不出手;更普遍的是,少有母亲能把握母爱与溺爱那个微妙的“度”,很少思考“过犹不及”,只唯恐爱之“不及”,而不怕“过”。时间一长,孩子的性格、品质中难免缺少了勇敢、坚韧、刚强、理性、自制、自控、抵抗挫折的阳刚之气,难免缺乏宏观思维和大度宽容的男性特质,软弱、脆弱、,怯懦、依赖等阴柔的一面被强化,男孩日益雌化,女孩更加阴柔。一旦阴阳失衡,不论家庭还是孩子,必出问题。这时候,就亟需有另一种制衡的力量介入,来达至阴阳平衡,这个制衡的力量,就是遵循教育原理,科学、理智地教育,对特别学生而言,就是“特别教育”。

处身家庭教育和现行教育的双重困境和危机,现在的家长紧张,焦虑,恐慌,无所适从,身不由己地带着孩子参与理应避免的恶性竞争。当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大环境时,我们只能、也有可能用我们的努力改变和营造好我们的小环境——家庭。搞好家庭,必先搞好父母,搞好父母,就是搞好夫妻双方在孩子教育上达成共识的理念和并行不悖的行为准则,处理好父性教育与母性的关系。在教育孩子中父性与母性有各自的不同点;各有积极的、好的方面,也各有消极的、需要改进的方面,这两者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应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父性教育的理智与母性教育的情感融合,避免严厉、简单粗暴的形式,也避免溺爱、偏爱等倾向。确立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主导地位的同时,要正确对待“母爱”,我妻子是大学教师,在确认“溺爱”危害后的“亲情的爱与师爱融合,实施“教育爱”,即遵循教育原理,科学、理智地给予教育,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妻子或母亲的艰辛付出;反之,妻子或母亲也要理解和尊重丈夫和父性教育的地位、作用。父严父爱是孩子受用一生的爱,在事关孩子的重大问题上,丈夫或父亲要据理力争,既不无原则妥协,又要灵活变通,讲感情、讲利弊、讲方法、讲智慧。无论是父亲或母亲,都要有责任意识,要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各自明晰和增强角色意识,理性沟通,平等协商,忌情绪化,男性忌简单粗暴,女性忌使性子;规矩一旦立定,夫妻执行不走样不变形。做学习型父母,少对抗,多交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若此,孩子幸甚,家庭幸甚。

5f8ae028968b2.jpg

三.孩子问题再多再难,也一定要偿试特别教育

《一个孩子的战争》书出后,一位中学校长曾询问过很多老师、朋友和家长:你们家有没有因为独生子女而引发的家庭战争?结果是百分之百有,只是激烈程度不等,但很少有家庭经过战争真正全面解决了“问题”的,大多数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怎么办?送孩子到特别教育机构接受特别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如果战争能解决徐紫来彻底溃败的“问题”,我们不会选择送他去接受特别教育。

(一)儿子和我们的家庭是特别教育的受益者

接受过特别教育的孩子及其家庭,就一定全都能解决“问题”吗?我无以定论。这其中有个体差异和家庭差异,还有学校和社会因素,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但据特别教育机构研究者的调查统计,凡特别学生接受8个月到1年严格的特别教育训练后,绝大部分是有可能回归正常、走上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的轨道的。退一步说,孩子至少会有部分改变,以及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2007年2月25日大年初五,16岁的儿子在宜昌“纵队”开始了艰辛、磨难之旅。在身心极限的磨练与苦痛中,他开始感悟生活,感悟亲情,感悟人生,感悟幸福,感悟学习。

16岁生日那天,儿子开始了“一千里定人生”的行走。在每天几十公里、时近一月的长途行走中,儿子其实是在实践诗人北岛所言的“用脚思考”,用每天一记的日记和每周一封的家信,记录了自己“每天飞快地成熟”的心灵历程。值得一提的是,儿子在极其紧张的行走和训练的间隙,出人意料地悄悄写出了6万字的“工作室随记”,以及无数个“不可思议”,我们因之震惊。这庶几是一部16岁孩子的心灵史,达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并有催人泪下的情感冲击力。我和儿子则以“父子书”的形式搭起了一座相互了解、沟通交流、融和亲情的桥梁。儿子在写回第三封家信的时候,终于在长途行走中“走”出了自己的目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一个不愿死读书、读死书,曾被公认为北大、清华之备录的聪明优秀的学生,在“魔鬼式”的长途行走中决定放弃人之所向的名校,而转向高考文化分只需300分不到的中戏,其选择所包含的现实现世、人生人世的内涵,可供诸多解读。这一决定或选择,使这个叛逆的学生形象愈加鲜明,在这里,“叛逆”不再是通常带贬义色彩之词。

妻子心疼儿子,在儿子行走归来进入各种习惯训练和行为规范培养的时候,违反“教育训练机构”三个月不能探望、不能通电话的禁令,提前“探营”,引发儿子提前回家的强烈要求。我们和儿子为此展开了一场博弈,最后以儿子的不妥协和母亲的妥协以及父亲的被迫妥协,在受训106天后将儿子接回了家,使原计划受训半年和复读高一的安排泡汤。

回家以后,妻子加倍偿还儿子106天里所缺失的母爱,如花钱雇人每天早上将热干面买好送到家、儿子的物质要求无不满足等。我与妻子因儿子离开106天的休战,又因儿子的归来重新开战。我们都是因为对儿子的爱。我曾连续两天将热干面从八楼扔出窗外。妻子委屈、愤怒、对抗,另加对我“不爱”儿子的哭诉控诉和投诉。“爱”的战争,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一方面是儿子受训获益、进步,但时间不到,一方面是母亲未能与孩子一起进步,儿子迅速反弹,一切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去“三纵”前更甚,直至彻底弃学。我们家开始了又一轮儿子与父母的冷战。反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点是:如若孩子变了,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变,反弹便在所难免。

(二)正确认识接受特别教育后的反弹

我曾经认为,儿子从“三纵”归来后的反弹,是因为受训时间不到和母亲不改溺爱所致,并把这一观点写进了后来的书里。现在看来,这一观点片面、简单。即便它是反弹的因素,也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主要因素。

儿子的叛逆性格和叛逆学生的身份,106天的特别教育是不可能完全改变的。以他16岁的年龄,他当然无法预料他和家庭教育和现行教育不可避免的冲突,更无法预料这种极强的对抗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当已经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的他,重新进入一成不变的现实环境特别是现行的教育环境时,极不适应乃至压抑之感重新控制了他。他能通过某种途径一时改变自己的内心和某些习性习惯包括心理,但他改变不了回归后的现实,却又做不到心甘情愿俯首帖耳地适应这种现实。强迫自己重复以往的学习模式让他痛苦,不满和痛苦使他不能承受,学业难以为继,以至彻底休学。休学和电脑没能使他解脱和快乐,最后抑郁逼近。

特别教育一度重塑了他的性格,变得阳光和阳刚,也迅速改变了他的诸多习性,教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可以说效果显著。但反弹的因素除了特别教育训练未到位外,还是个体差异,还是孩子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综合因素在起作用。儿子生性敏感多思却又意志不如人,做不到与现实必要的妥协,像绝大多数顺应、适应的孩子那样;思想和行动都找不到出口,便把自己逼到人生的死角。

(三)徐紫来的蜕变、发展与106天的特别教育之旅

徐紫来完全蜕变是在上大学以后。可以肯定的是,16岁时106天的特别教育之旅,在他的蜕变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他依然带着性格、习惯和思维的惯性进入大学学习时,一切都不会发生神奇的改变,因为这不合逻辑。他经历了刚开始的种种新的不适应;经历了中戏特有的专业训练的严厉,他的桀骜不驯和叛逆在与这种严厉的屡屡碰撞中逐渐败下阵来,直至被动接受并习以为常;他“遭遇”了社会色彩鲜明的所谓“非公平”对待,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精神苦闷,曾放言大二结束就从中戏退学;但是,有那106天身心磨炼的垫底,使得如今的专业磨炼和所谓的“非公平”对待不再显得重不可负,并开始自我“强迫适应”,开始柔韧地面对现实,接受规则。其次,所追求的大学(或谓“事业”)目标的实现,极大地释放了内心的负面情绪,18岁的成年也促进了他心智的日益成熟。和我们一样,在他的内心,他是认可那段“沉重”、“苦难”的经历之于他的进步、改变以至于蜕变到发展,这单从他后来主动要求担任《一个孩子的战争》的电影改编的编剧即可看出。到大学三、四年级,他几乎就焕然一新了,在2013年的毕业大戏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为你疯狂》中,他担任了男一号鲍比。

中戏毕业后,他放弃考研,放弃报考各类艺术院团,开始了自由职业者的“北漂”。至今四年多的北漂,他参演了电视剧、话剧、音乐剧、微电影的演出,有主角也有跑龙套。后来他发现这些剧他也能写,而且自信会比它们写得更好,2016年,他用一年时间写出了话剧剧本《术》,并由他导演和主演了此剧。

2017年6月14日,原创实验话剧《术》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观众反响热烈。此剧连续上演了10场,第二轮的10场演出也在准备之中。全国几十家媒体作了大量报道,有媒体称话剧《术》“是中国实验话剧的重要收获”,并这样写道:徐紫来“从16岁被‘魔鬼训练’,到26岁集编、导、演于一身,10年困厄,10年发奋,终有今天的《术》之成就。”

总之,儿子和我们的家庭是特别教育的受益者。徐紫来在接受特别教育过程中的反彈不单是训练不到位,而是个人的叛逆性格、家庭教育、现行教育导致儿子反弹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后来他的蜕变、发展与106天的特别教育之旅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孩子问题再多再难,也一定要偿试特别教育。

        5f8aec220113d.jpg

   【班华教授点评】

    紫来的成长过程让我们感悟到,作为教育者提高生命自觉、教育自觉极其重要! 徐紫来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变为“特别学生”,表明父母再苦再难,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徐紫来出生后的16年中,一直由妈妈和外婆两个女性的呵护和宠爱,对孩子性格塑造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这过程中缺失父爱,使其成长缓慢且有一些缺陷。自觉教育者对孩子的爱,应是“教育爱”,即理智与情感融合的爱!平日必须处理好父爱与母爱的关系。自觉教育者深深懂得,人的成长不能缺失父爱!

自觉教育者时时处处时时都可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实施教育。

对问题多、难教育的孩子,实施特别教育是好事。特别教育让徐紫来有了根本的转变。他全家人感受到,儿子的成长和我们家庭都是特别教育的受益者。5f8ae07d29ef1.jpg

5f8ae0b1df05f.jpg全国特别教育联盟愿与你携手前行,一起托起孩子们的美好明天!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