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人生大课》之第二节 从病毒的突然爆发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 郑立平 发布时间: 2020-04-07 阅读:( 6471 )  

   作者:唐慧芳,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新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优秀青年教师、百优班主任、百优教师、优秀辅导员,武汉市语文知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武汉市楚才作文优秀辅导教师。

如果我们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能为人类提供几乎一切所需。但如果我们违反了规律,她就有可能残忍地向我们发起猛攻。在古代,人类需要依靠自然才能生存,对自然充满敬畏。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试图改变甚至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人类是时候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了,毕竟大自然不是旅游景点,而是我们的家。 ——题 记

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万物之灵的人类从原始社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到了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自私与冷漠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野生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处境,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罪魁祸首是人类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两个月前,我们正忙着完美收官2019,满怀期待憧憬2020。然而谁都没有想到2020的中国是以这样的方式打开。短短两月余,武汉的疫情已经蔓延至全国甚至全世界,新型冠状病毒把十几亿人围困在了钢筋水泥的房屋中。2019年12月31日下午,武汉市卫健委发布消息称:目前已发现27例病例,均已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和医学观察正在进行中,对华南海鲜城的卫生调查和环境卫生处置正在进行中。然而,截止到2020年2月17日11时35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在中国确诊七万余例,一千七百多人死亡。疫情形势发展之快,成为舆论最担心的事。

21世纪以来,冠状病毒家族的成员已经是第三次肆虐人类世界了。2003年SARS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和2012年ME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曾经两次突然降临人类世界,在中国和中东地区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伤痕。在SARS和MERS的案例里,科学家们确认果子狸和骆驼是两种病毒最重要的中间宿主,病毒在它们的种群内广泛传播和变异,最终变成了可以直接入侵人体导致疾病的病毒。疫情的爆发,大概率与人们食用或买卖野生动物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极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从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中新网2020年1月22日电:针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情况,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从现在来看,它的来源就是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蝙蝠原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对于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一律通吃的“吃货”来说,它居然成为了食材。“吃货”明知道,蝙蝠的体内“封印”了多种病毒,吃了就得付出代价,可是他们无视,于是新型冠病毒横空出世,席卷天下。回过头来想想,17年前广州人吃野味爆发非典,成为了一代人痛苦的记忆,然而人们似乎没有得到教训,一错再错。

据新华社2020年2月12日消息,近日,有网友指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中存在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11日,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回应称,已第一时间通知全国各销售网点全面下架该书。这本儿童读物中关于果子狸的介绍,引发不少抗议:“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它们的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也可以医治烫伤,它们的皮毛可做皮手套,它们的尾毛和针毛,可以制成毛刷和画笔。”我们不禁感慨,“我们多么希望吃野味的习惯能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中消失,蓦然回首才发现给孩子们看的科普读物书,充斥着这类低俗的内容。”

突如其来的病毒,令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呢?

    二、人类应重构与大自然的关系,形成“生命共同体”

法国作家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德国思想家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与自然中进行。人类一方面需要向自然索取各种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空气、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另一方面我们在使用自然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弃物,人类社会内部无法利用消化,就排放到自然中去,而当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过多的废弃物,从而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往往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当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过多时,会产生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活与大自然是一体的,人类的生活更是离不开大自然,因此处理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类的生态环境还会持续的恶化,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会一茬茬涌现,而且会越来越猛烈,越来越残酷。痛定思痛,我们必须选择一条理性、长久的发展之道路,呼唤生态的决策方式,呼唤生态的生产方式,呼唤生态的生活方式,呼唤绿色生态文明,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破坏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的不当行为造成的。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正是这种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使人类饱受了自然界对于人类肆无忌惮过度开发的恶果。

    澳大利亚火灾肆虐5个多月,导致数亿万只动物死亡,几十万只蝙蝠飞出,1120万公顷森林烧毁,2500栋房屋被毁,损失惨重。然而大火还在燃烧中。千亿蝗灾蔓延非亚,蝗灾到6月或再增500倍近日,全球气温的变化而引发的蝗虫肆虐,所到之处草木皆无。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蝗灾持续入侵东非,蝗虫还飞过红海蔓延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西南亚国家。目前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蝗虫数量已达3600亿只。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的任务。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荀子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虽然自然的宠儿,但我们要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重构人和野生动物的和谐关系为例,据调查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野生动物有关,我们人类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划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1.强化生态法治观念,严格依照法律办事。当前疫情之下,《野生动物保护法》紧急启动修改,甚至有专家建议在刑法中增设食用野生动物罪。2003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但在过去的17年里,只有在2016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一次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而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这次病毒的源头就来自于华南海鲜市场,而该市场卖的就有大量野生动物。在法律修改完善之前,疫情之下,各地已紧急叫停野生动物交易。如何从立法上严格限制“人类的嘴”伸向野生动物,这是当下值得深思并持续推动的一件事,一定要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交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2.践行生态文化理念,创建绿色生活环境。2018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其中关键一环在于对需求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方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宣传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3.激励生态行为主体,构筑绿色行动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之一,也是核心和根本。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最终要归位到人类行为主体上,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筑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绿色行动的关键力量,我们应积极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二)人与自然形成“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不仅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两大哲学法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其实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美国作家查理德·洛夫的《失去山林的孩子》写到:“在户外玩耍的孩子生病、感到压力或变得极具挑衅性的几率较小,他们更能适应生活中意料之外的转变。”我们要加强自然教育,走进自然,强化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便组成了“自然共同体”。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自然总在无条件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各种需求,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华民族绵延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等观念都在强调要把天地人合一起来,按照自然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之上,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

三、建设生态文明,养成良好习惯,共建美好家园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建设美丽的绿色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期盼。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这次冠状病毒已夺去我们同胞的生命超千人。他们中有用生命呵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有始终坚守岗位的平民英雄,有本该安享晚年的祖辈恩亲,有支撑家庭的人父人母,有刚刚步入社会的热血气青年,有未来的希望祖国的“花朵”…… 他们是大自然的子民,他们是我们的同胞手足,他们是一个个是鲜活的生命。

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我们要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我们要“净嘴”,拒食野味;我们要“净手”,清洁卫生;我们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减少资源消耗;我们要自觉,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要主动带上口罩;我们要爱护地球,减少污染排放……

人类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让我们一起努力。

5e8c6c6d0a114.jpg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