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边劲松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一、 课程开发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定位,树立课程观,由课程的实施者
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为学校和教师开发适合校情的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更大的课程开发空间,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领域,所以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的指导,而不做强行的、具体的规定。因此,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适合当地需要的内容。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各学校可自主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然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如此,当我们翻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纲要中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培养目标,这就为我们信息学科的教师开发课程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技术教材往
往滞后于技术的革新,已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我校为例,很多学生家里拥有电脑、数码相机、扫描仪等信息技术设备,他们能够快速接触和使用到最新技术,而现行的国家和地方课程往往为了照顾到地区和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不能将许多最新的技术和知识纳入到课程中来,这就造成现有的国家和地方课程既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又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教师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
以上两个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灵活地开发课程,这个灵活度一方面给大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很多老师感到困扰,很多教师拿来一节课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设计怎样的课程来进行教学,比如同样是讲授在WORD文档中插入艺术字,有的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制作贺卡的课程,有的可以设计一个制作公益广告的课程,可见课程的设计对于我们信息学科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探索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边缘学科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可以整合许多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必然是以学科整合为出发点和指导思想进行开发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与个性化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本资源的整合。
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开发课程很难,其实开发课程不等同于编写教材,比如我们对现在教材的校本化处理,以及灵活运用这些都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介绍四个类型
(1)改编型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改编是指教师通过对已有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
应具体的学校情景或课堂情境。例如:我校曾经使用的“创新电脑课堂系列教材”《电脑写作》一册中有一课叫做《交通红绿灯》,这一课的知识点是学习WORD自选图形的使用,并制作一个交通红绿灯文档。考虑到如果拘泥于原教材授课,学生就会成为简单模仿的被动学习者,于是我将教材加以改编生成了《设计公益海报》一课,让学生使用自选图形和素材图片围绕自己关心的公益主题制作公益海报,这样处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就这节课而言,我并没有重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重编这节课的教材,而是对原有教材进行了改编和活用,改变了原来的课程目标,丰富了课程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整合型校本课程开发
整合型课程开发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加以统整的课程开发方式。
这种课程开发类型以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使用较为普遍,许多课程资源都可以作为整合教学的主题和素材。
整合型的课程开发既要注意主题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完美结合,也要处理好主题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例如同样是结合神舟六号的成功这一主题,我校的信息教师就为低、中、高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3)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
拓展型课程开发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
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是越学越觉得枯燥,许多学生经常会问:“老师,学习计算机语言编程到底有什么用呢?”我当时的解释是:“为今后学习计算机语言打基础”,多么苍白而遥远的解释呀,这段问答反映出我们的课程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造成孩子们的厌学。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将计算机编程的内容加以拓展,在校本课程中添加了“智能机器人”这个崭新的内容,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创新型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创新(也叫课程创编),即学校或教师不依赖于外部提供的课程资源而自己独立开发的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这类独立开发的课程,可以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也可以是某些课程的版块、课程单元或课程专题,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其特点一定要体现出“创新”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灵活地运用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
二、 教学导入策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对于基础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小学基础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自治力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儿童,所以教学导入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仿佛充满了磁性,能够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像是一部动画片,能够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为之着迷;如同航标,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可见教学导入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运用巧妙的导入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爱学乐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刚才的这三种比喻也正是说明了教学导入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导入的作用
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阶段,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进行的教学行为。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集中注意力
所谓的“注意”是指个体使自己的意识集中于无数刺激中的某一对象时,同时抑制其它刺激的出现。学生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于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节课开始前,学生可能还沉浸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这时,一个良好地教学导入可以使学生的兴奋中心及时实现转移,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教师、指向学习内容,从而全向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激发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妙的教学导入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怀着期待和迫切的心情,渴望马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探索。
3.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4.建立知识的联系
通过导入教学阶段的“以旧引新”,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扫除学生在后续新知识学习阶段将要遇到的思维障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去。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原则
教学导入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是指教学导入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2.趣味性原则
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变平淡为热烈、变枯燥为生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3.启发性原则
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
4.多样性原则
灵活多变的采用各种方法,做到巧妙、新颖,不要千篇一律。固定单一的导入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多样性原则,教师可以选择灵活多变的角度导入,如可以欣赏作品导入、从教师故意所犯的操作错误导入;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媒体辅助进行导入,如录像导入、动画导入、歌曲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不断变换,给学生以新鲜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5.简洁性原则
导入只是一节课的“引子”,不能过分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致影响了整节课的学习。中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集中时间大致在5分至25分钟。一般来说,导入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语,做到简短易懂,讲述精彩有效。
(三)教学导入的方法
1.故事导入
儿童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是他们最初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故事儿童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将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故事相联系,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悬念导入
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
3.复习导入
这种方法适用于新、旧知识联系较强的内容,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以由浅入深地探索新知识。这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我们在学习使用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艺术字时,就完全可以从已经掌握的Word入手。
4.实例导入
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把课堂气氛搞活。
5.任务导入
这种导入法的特点是任务驱动。老师首先设置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新知识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6.演示导入
讲授正课前,利用实物、教具或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分析,从而引出新知识。
7.情境导入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趣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
8.游戏导入
9.挑战导入
针对小学生好胜心理强,非常喜欢接受挑战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也可以创设挑战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10.递进导入
对于导入很多人会认为是一节课开始的环节,事实上,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我们采取层层递进的导入方法更有效。
三、探究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主、探究、合作三者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贯通。经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我们发现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探究是新型学习方式的核心,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乃至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学科开展探究学习的意义
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本性决定了探究学习是其核心学习方式。
1.学科的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类学科,课堂上那一个个神奇的软件;一个个绝妙的功能,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无不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调动着他们的好奇心,激发着孩子们探究其中奥妙的兴趣。同时,信息技术的生动直观和即时反馈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实践的成就感。
2.技术的包容性鼓舞了学生探究的勇气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操作平台,信息技术特有的包容性允许使有者在出现错误操作后,轻松地撤消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这句曾经的智理名言已经成为历史,这就彻底消除了学生担心探究失败的顾虑,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放手一搏,大胆地探究尝试,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课程的综合性拓展了学生探究的领域
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之一,其综合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既包括充实的计算机技术内涵,也涉及到艺术、社会、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课程整合也基本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养成的探究学习方式也必然会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二)探究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实施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误区和实施问题。
1.空中楼阁式探究
空中楼阁式的探究,是指在没有任何指导和知识迁移的前提下,任由学生盲目探索。这种作法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一种“放羊式”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反而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是无效的教学。
2.变相灌输式探究
我们在研究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道路上做过许多尝试,例如使用软件将学习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课件自己探究学习。这种做法无异于由老师的灌输变成了电脑的灌输,看上去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可实际上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
3.齐步走式探究
这种现象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提出了统一的学习目标,导致优秀生在完成探究学习之后要等待后进生,最终全体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这种做法使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差异,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过分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现。
(三)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对探究学习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1.创设探究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自主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在兴趣和动机的驱动下才可能产生自主学习行为。一个吸引学生的探究学习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一个能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贴近学生生活。
(2) 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特点。
(3) 存在需要学生发现并探究的问题。
2.分层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探究
探究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探究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困难和问题,再加上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探究得到的学习成果必然会有多有少,有对有错,有成功也有失败,不可能整齐划一。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正视这种差异和结果,为学生设计分层的学习目标。
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基础性目标、个性化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要求全体同学都应该达到的目标;个性化目标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个性化地完成学习任务;拓展性目标是指无论是完成基础性目标或个性化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探究或练习的任务目标。
以《旋转的风车》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
基础性目标:运用自选图形制作风车;探究自选图形的精确旋转;运用自定义动画中的“陀螺旋”效果使用风车转动起来。
个性化目标:通过组合的方法运用多个自选图形设计风车的叶片;为风车设置个性化的颜色。
拓展性目标:探究如何设置“陀螺旋”动画效果,让风车不停地旋转。
探究学习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探究体验,而不应该将探究结果作为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目标应是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使部分学生的探究没有成功也应该正确面对,因为失败也是一种经历,一种积累。
3.巧妙设计任务,促成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小学阶段重点培养的能力和品质,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每人使用一台电脑,他们往往喜欢各做各的,合作浮于形式。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确实需要合作,那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任务,学生自然是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主题任务,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合作的意愿,鼓励合作但不强求。
4. 运用知识迁移,提高探究效率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软件之间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教师应有效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的新知与旧知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并根据旧知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去探究新知。今天王正生老师执教的《送给老师的贺卡》一课中,教师就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启发学生根据其他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迁移探究出图像处理软件PhotoImpact中的文字工具使用方法,进而探究如何对文字进行修饰,这种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5. 运用课堂追问,推进探究深入
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不断将探究开展得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发掘孩子们的探索精神,积极为每一个学创造探索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想探究,敢探究,会探究,乐探究,体验探索知识的成功和快乐,让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熠熠生辉。
四、教学评价策略
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在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转变,特别是普遍地关注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笔者在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存在着几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评价缺乏预设
课堂教学活动由预设和生成两个部分构成,有的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精心的设计,唯独对学习评价不进行设计和预设,他们认为学习评价属于课堂的生成部分,无需也无法进行必要的预设,只能根据课堂上的生成情况随机应变。这样的想法就直接导致学习评价的随意性,实不知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无预设的评价必然效果不佳。
2.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脱节
学习评价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水平,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其标准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非认知水平,使学习评价既不准确也不全面。
3.评价主体错位
教师主宰学习评价,尽管学生也以自评和互评的形式参与到评价中来,但教师的干预过多,教师的一些导向性的评价语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评价的多样性,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4.评价结构失衡
只重视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对“成品”的评价,而忽视对“半成品”的评价;将评价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割裂开来,只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才进行评价。
学习评价是依据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进展情况、学习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对学习效果做出鉴定和价值判断,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和修订的活动。
(一)学习评价的作用
有效的学习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反馈调节作用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课程之间不断碰撞,迸发出火花,新的问题、需求、知识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教学的生成。通过学习评价,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分析原因确定对策和措施,灵活地依据教学生成,调整教学预设,提高学习效率。
2.激励作用
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以及自我评价中能够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并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3.学习导向作用
教师的评价和引导对于学生课堂学习、今后学习甚至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都将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可见,学习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学习评价有利于养成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利于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
(二)学习评价的分类
1.按照评价的时机划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发生在学习之前的评价,即前测。目的在于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便于因材施教。
(2)形成性评价:发生在学习过程中,即过程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目的在于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
(3)总结性评价:学习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
2.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划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1)绝对评价:即客观评价或目标参照评价,是事先确定的目标为基准,对达标情况进行评价,如:期末考试。
(2)相对评价:即相对参照评价或常模参照评价。是通过比较对象之间的平均状况而对对象做出评价。例如给学生排名次,就是一种典型的相对评价。只表示他在该集体中的相对位置,客观性较差,容易产生激烈竞争,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根据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或自身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所做的判断。
3. 按照考量性质划分:定量、定性评价
(1)定量评价:量化分析方法,如使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2)定性评价:定性分析方法,定性描述。
4. 按照评价主体划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
(1)他人评价:客观性较强。
(2)自我评价:主观性大,反映自我意识水平,有利于培养评价能力和自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是一项自我教育活动,只有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评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独立、自主的人。
(三)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性评价策略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基于新课程理念,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策略。
1.评价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性评价与传统的评价不同,它不是以甄别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为目的,而是以全面考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与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2.评价主体在多元化的基础上突出自我。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评价的角色,师生均是评价的主体,形成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的评价体系,作为教师在评价中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智发展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也就不同,如果都使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会大大降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更多了关注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多用鼓励的言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2)机敏捕捉,及时评价
一个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应该蕴涵着大量的教育元素,评价恰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绝佳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鼓励,善于发现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真诚、准确,不流于形式,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那种含糊其辞、抓不住重点的词语如:“你真棒!”、“很好!”等等尽量少用,表扬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或他人究竟为何而受到表扬,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例如:“你的这种创意真是太独特了,画面线条很优美流畅、颜色鲜亮,一看就是一个女孩子画的!”;纠正就要让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的办法。
有时通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掌声甚至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也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自信和愉悦感,那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
(3)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在进行自评和互评时往往感到不好意思、缺乏勇气或者觉得不知从哪儿说起,因此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有效指导,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评价,这样自然就能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学生就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上机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而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时,促使了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提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
多主体的评价能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评价标准全面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由于学习评价是学习目标的反思、反馈活动,所以学习评价就应该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整体学习情况。
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运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技能的运用情况;。
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发现新知、学习新知、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与同学的合作交往的能力等。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态度、遇到困难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态度,通过了解他的学习态度,进一步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情感和价值观。
4.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评价方式多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我认为评价方式要尽量灵活、因地制宜。
5.评价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全程。
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予指导和评价,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转变以往只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集中开展评价的方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
6.评价手段凸显信息技术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的技术优势,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开展网络评价和电子档案袋评价。
教师可以在服务器上建立学生个人文件夹,每次学生在课堂完成的作品或半成品都上传至服务器,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比如一幅画,一节课不能完成,先保存下来,既可以评价,也可以在下次继续。同时还可以在服务器上建立的评价网站,实现师生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即时地进行评价,用这些日积月累的评价数据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电子档案袋,这样能够避免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提高评价的效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