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教育和宗教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引导人性的美好,促进人的精神和智慧成长。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努力成为仰望星空的思索者,脚踏实地的实践者。
在此,首先感谢成都市教育学会给了我今天分享的机会,我想就《尚美守正,有孚立新》为题来汇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正。
【尚美守正】美,根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精神和物质浩然同流的境界,原委都是生命。我们做教育,不仅要指导师生学会如何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启发深刻的思想,培育优美的情绪,使每个人的生命内容日益丰富,使生命意义更加完善,使生命价值渐次提高。我们的民族祖先有伟大的生命精神,民族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审美特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具有自发的审美倾向,还具备惊人的创新天赋:文字符号能摆布刻画,显出无限活力;日用器物能经营造型,现出雄浑气魄;一座钟鼎可稳重壮丽,即便物是人非,也不能动摇它的生命活力……见微知著,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在数千年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中延伸。
尚美守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求变、求新风靡教育界的时日,“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教育的什么是不变的?”《论语.述而》篇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今天,我们从教育者的视角来理解这十二个字,在现代社会“天道”可对应哲学和自然科学,“人道”相应于各种人文学科,“志于道”就是要有望向高远理想的眼光,“据于德”就是要找准做事的依据;所做的事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对物有大爱之心,这便是“依于仁”,然后“游于艺”,教习知识与艺术,目的在于探寻宇宙的规律,人生的真相,最终,我们的教育又回归“志于道”。
2018年,习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的回信中提到“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这一点上,我所在的成华小学已然坚守多年:学校自1991年建校起,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深化美育,走过了八轮美育课题研究之路,“尚美”已根植在学校文化之中。(呈现成华小学尚美顶层设计、尚美课程结构等)
简而言之,纵论古今,我们民族的教育自古以来就坚守对生命的丰盈,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素养。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走出迷宫;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对生命的关怀,民族文化的美育要素需要世代传承,如果美育开始得早一些,引导得从容一些,我们的师生整个人生都会因此受益无穷。说的窄一点,这是一种品位的养成教育,说的宽一些,这是整个人格的养成教育。
【有孚立新】“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中国人非常崇尚一种美德,就是水德。水能够随方就圆,随形就势;可以顺着地面流淌为任何形状;我们办学,做教育,也经常在很多校园见到或听到“上善若水”,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践行?
《易经》提“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有孚”是说人要做到如同流水那样“行险而不失其信”,固然像水奔流一样经历重重险阻,仍然胸怀坚定的信念,执著专一,具有顽强的意志,这种奔流不止、坚强刚毅的行为必然被人们所崇尚。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在我们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经历无数日月星辰,风云变幻,这是“天险”。面对山川丘陵,险象丛生,难以逾越,这是“地险”,除却这些自然险境,当然还有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社会环境险阻。培根说:“新东西再好人们都会因为不适应它而反对,旧的事物尽管有很多问题,因为人们适应了,所以想方设法地保护它。”出险之道,重在行动,作为教育人,我想,我应该始终保持一种“维心亨”的心态,使内心不畏艰险、获得亨通、有孚立新,之后“行有尚”即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明智的对策,因时制宜,正确应对,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险阻适时之用的功效,实践起来,行动起来,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今天,我们从教育角度谈“尚美守正,有孚立新”,便要胸怀坚定的信念,开拓进取,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强民族创新创造的活力、迎来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
今天,我们“尚美守正”,但学校办学不能保守,还要以开放的姿态“有孚立新”。今天,我站在校长的岗位上理解校长:
一需要保持自由的心灵、开放的胸襟以及依靠多元文化的滋养,孕育出创造力。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思考、行动。于我自己而言,没有任何任务驱使的阅读是最滋养内心的活动。
二要多与人分享交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分享既能带给人一种快乐的体验,是一种姿态、胸襟和气度的表达,还能启迪智慧。
三要反思在办学中所了解到的各种现象表征,尽量不急于判断。校长获得的是否都是全面、本质的信息呢?不见得。许多问题是表面的、局部的,我们需要从问题的表征去思索,分析背后深层的原因,探寻事物本质的规律,推出有效改进的策略。
四要在多样化的教育中,消化不同的流派主张,改革出新。依据和标准就是是否立足于、落脚在促进师生的精神和智慧成长。否则“新”和“变”就没有了灵魂。现行体制下的办学,校长不可能完全拒绝功利、短视,但我们可以凭智慧和汗水把它做得不那么功利,不那么短视。比如成都市的“未来学校”改革项目,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把硬软件割裂开来,以硬件的提升带来教师服务学习者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我们超越技术,不被设备和技术绑架。牢记理念:基于技术,超越技术。让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
我们深知“目标、信心、行动”是教育者守正立新的三要素,动力来自目标,精彩在于追求。我们认真品味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和名校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伴随成功的步伐,干事的激情和执着的追求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没有执著的劲头将一事无成。可以说校长的全部工作在于坚持目标,永不放弃,让近期目标可行,远期目标可望,立足于办学实际,着眼于育人目标,勾勒好建设蓝图,梳理清发展愿景,设计好发展规划,坚持做“教育的布道者”,用激情和信念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多年来,我努力朴素地坚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心中修“守正”的篱,种“立新”的菊。遵循教育规律,从容应对各种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变故,坚守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和智慧培育。我祝福身边的每一位同仁,愿我们在确定与不确定的更替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变与不变的永动中因信仰而坚守;共同穿越这时光的海洋,弄潮而不迷航。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