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成果 】
新锐展风采 名师传真经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学研讨会成果会展
主持人语
2019年9月27-28日,由湖南《高中生》杂志社主办,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湘粤两省六个名师工作室参与的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区一中成功举办。在这次小范围、高规格、精品化的研讨会上,有六个名师工作室代表的“同课异构”,有三位名师的精彩点评,有三位专家的专题报告。 今天展示六个青年教师“同课异构”的授课感悟以及三位个名师的观课心得与精彩点评。 无论是新秀,还是名师,他们都很用心,其文章都很精彩,非常有参考价值。 这,就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收获与成果!欢迎大家浏览!欢迎批评指正!
邹天顺:湖南省永州市人。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其家庭荣获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及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1.六位“同课异构”教师谈授课感悟
1、
学习在路上,成长在课中
——我教《归园田居》的遗憾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 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向春霞
9月27日到28日,在花间山下,清新一中里,举行了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学研讨会。在这个活动中,作为代表“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我,在备课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也在课堂中生成产生了许多遗憾,课后也在聆听专家们的评课中得到了思考和教益,或许上一节公开课的意义就是这样吧: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以后努力的方向。
遗憾一: 教学设计很美好,现实课堂有缺陷
由于考虑到本次上课不是一节普通的常规课,也考虑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的设计理念是把步骤化简一些,让内容触动心灵一些,于是决定以“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三境界贯彻全节课。而在读懂诗歌和诗人方面,我摒弃了常规读这首诗歌抓住“归”来鉴赏的方法,而抓住“园田”和“守拙”来贯穿“读懂诗歌”和“读懂诗人”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件的设计上,尽量遵从简单,开放的原则,希望答案在课堂自然生成,可遗憾的是在实际课堂上,换了一个上课地方,换了一批学生,课堂生成就不一样了,当我问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时,虽有学生回应,可答案都是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忽略了从诗歌本身出发,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点拨和归纳了,但却没有强调一下:披文入情是最重要的诗歌鉴赏方法。这给课堂留下了一个遗憾。它让我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巨大的精力在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和环节的上,不如多花时间在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上,让学生“学有方法”。
遗憾二: 教学过程重视了诵读体验,却在形式上不够多样活泼
诵读,为体味诗情铺垫,为感悟精神打底。因此诗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诵读,在本节课上,我虽然也引导了学生诵读,个别读,全班读全诗,着重读诗歌中对“田园风光”描绘的诗句,反复读带有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尤其是在诵读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和学生的配合诵读,带领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终归园田的诗人的情感,师生的配合默契,个人认为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可是,观摩了其他几位老师的课后,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示范朗诵是值得尝试的,“优良示范是最好的说服。”而我在这节课上少了点这种示范。诗歌教学少不了“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层次,多变化的诵读,不但让课堂的形式活泼多样,而且也让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
遗憾三:教学设计思路虽清晰,问题情境创设可更优
胡立根老师说过,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生疑——探疑——释疑”的“探疑”过程,“疑”是整个过程的逻辑起点。好的老师,应该在学生知识结构最柔软之时,趁虚而入,趁学生愤悱而入,才会令其“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让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暴露问题,比精妙的教学设计要来得更有用,有效,有趣。而在本节课中,我却少了放手,少了些给学生搭建质疑的场地,许多问题自己抛了出来,学生处在被动地解决问题位置上,这种教学模式可能有这样的偏差:我的疑问不是学生的疑问,学生的疑问,我却没有接收到。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探疑,老师只做学生智能的培养者,知识的还原者,给学生搭建广阔的“跑马场”,搭建多种交流的平台,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
纵有千百种设计,千万个准备,然而在真正的实施阶段,总会出现那么一些你在预设时想不到的遗憾,就像这样一节课,在无数次努力的设想,布置和修改后,出来的可能是有各种的遗憾,而也正恰恰是这种遗憾,它告诉我:“你可以更好!”
感谢这一节课,它提醒我:“你可以做一些改变,你可以做得更好!”它也鞭策我:“吾生有涯而学无涯,”,在教学这条路上,你永远是个年轻人。 2019年9月30日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成员。2005年8月参加工作,文学学士,现为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积极上进,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教学成绩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各类教学能力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清新区首批“百名师德楷模”获得者,校“三八红旗手”,“爱岗敬业”标兵。 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辅导学生发表习作多篇。
2、
用“心”出精品 异“构”展个性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研研修之感
湖南益阳市谭文淼名师工作室学员、安化二中谌艳丽
金秋数九月,硕果满枝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在广东清远市清新一中举办的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学研讨会,更有幸成为一名同课异构的执教者。参加这次研修会,我收获颇多,最主要的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给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下面,我将从《归园田居(其一)》授课的课前准备、授课过程以及课后思考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这次研修之行的一些感悟。
一、课前打磨心路历程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是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诗作中的典型代表作,包含了其田园诗歌的所有特点。陶渊明的田园诗风虽然朴实易懂,但是蕴含内容丰富,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授课方式,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主动鉴赏诗歌的兴趣。
这是一堂异构课,又有“生涯规划”渗透其中,无形中给备课加大了难度。为了很好地体现同课异构的特点,同时也为了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在备课时,我不仅查阅了很多资料,而且还进行教学打磨,设计了五个德育版本穿插其间,做到了用心备课。
版本一:关于舍与得的课文建构。陶渊明从官场回归田园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离开官场,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富贵(最起码衣食温饱不用愁,还有节余酿酒)权利,这对陶渊明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当然这也是一种舍的表现。从陶渊明舍官入林可以看出,这种选择让他的心灵得到放飞,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于是本人从舍与得方面进行课文建构。
版本二:关于陶渊明人生境界的独特感悟课文构建。根据课文《归园田居(其一)》所处单元导读的要求,个人认为赏析诗歌应该进行反复吟诵,因此在构建时加大了读的力度,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情感。然后探究“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的问题。在此之前补充了陶渊明辞官的直接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辞官后的最后结局(在饥饿病痛中死去)。最终目的是想引导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感悟。通过分析,让学生们认识到陶渊明是敢于用行动和文学作品表达对官场不满的勇士。但是这种勇士没法立足现实,陶渊明为了追求个人自由,任性辞官,是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个版本有点大胆,也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反对,最终还是放弃了。
版本三:关于陶渊明作品的美学价值课文建构。为了做好这次课文建构,我搜集了资料,也查阅很多书籍。我查阅了李泽厚的绝版书《中国美学史》,想从中得到陶渊明作品的美学价值;也拜读了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想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我甚至还阅读了《六朝那些事》,希望了解陶渊明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我还搜集和观看了很多视频资料,学习了优质课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个版本把控难度出奇的大,对美学知识要求也特别多,我最后选择了放弃。
版本四:关于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课文建构。看了很多教学视频,也了解了其他语文教师上课的课堂模式,特别是听了学校请来的专家关于新课堂构建的讲座后,我更加觉得自己有时备课是在闭门造车,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执行。因此,我开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这种课的导学案非常重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题目也得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探究题目是这样设计的:问题一,这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可以看出诗人带着何种情感在描绘?问题二,陶渊明真正走向田园,除了热爱田园,可还有其他原因?(请从诗里找答案)问题三,陶渊明人生的两次重大选择,对你的求学生涯有什么启示?试教完后,其他都还满意,发现第一个问题学生就不知道怎么答。这种模式的问题必须预设学生的思考角度,答题方向。
版本五:关于从学生角度设问的课文建构。随后,我开始思考设计探究题目,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预设学生的答案。可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对于上惯了常规课堂的我来说,怎么可能在一个星期内完全改观?课堂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尽量少说,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学生思考探究,可毕竟是头一次,学生不适应,老师也不适应,于是又一次选择放弃。不过后来有学生居然跑来告诉我,老师的课上得很好,他们喜欢。这点,让我感动和欣慰。有了学生地鼓励,加上对教育事业地无限热爱,我越来越觉得同课异构课的目的不应该在课堂,而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我应该研究更好的、更适合学生们学习的课堂模式。于是,我又一次地全部改版成为了上课地最终版本。
二、授课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最终版本定下来后,我也没做过多的审度和修改,自我预设效果应该不错。从后来的授课效果来看,整体还挺不错的,这点我个人深感欣慰。
其一,这种教学模式利于学生发展。在课堂上,不太熟悉的孩子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我的教学中,说明此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有他们思考和参与,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差。加之朗读时的示范引领,学生朗读积极性也颇高,一时间活跃的课堂气氛,给我增加了满满地一份自信。我知道,教学是个长期的常态过程,展示只是一方面,更多的一方面应该是课堂内容的师生通感。就像胡立根老师说的,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生疑——探疑——释疑”的过程。“疑”是整个过程的逻辑起点,只有先让学生参与才能有下一步进展。这一点我基本上做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思考问题也深入。
其二:这种设计思路清晰,设计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贯穿生涯规划“陶渊明最初来自哪里?他的第一次规划是做何事?为什么要离开?第二次规划是做什么?他可满意?”。虽然看上去问题有些牵强,可细致想想,人们在说话做事前其实总是设计规划一番,能够简单的几个设问,让学生快速地抓住整首诗的线索,从诗文本身探究规划意识,这应是一种比较好地设计方案。
其三:这种问题创设合乎情理并有高考高度。当前高考材料题一般关注现实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立足当下。这一设问无形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这一理念。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个人觉得最得意的版本,也最终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是在因“材”施教方面还做得不是很足。课文分析讲解到字词理解时,“颠”等字的解释,对学生理解诗句和课后默写是非常有帮助的,这里耗时长,却忽略了粤教版不同于人教版,很多字词书上已有解释。
二是对课堂把控度还远远不够。因为是合作探究的模式,所以一味追求学生质疑,探疑,释疑。发现时间不够,内容推进不快,心急之下打乱了授课顺序,总结不到位,逻辑思维出现牵强混乱现象。
三是探究题设问没考究学情。我当时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能够立足当下,关注现实。探究题应该是学生有所得的一个环节。却最终因为教学进度推进慢,入题慢,使课程的主题被冲淡。
三、课后的些许思考
经历过这次同课异构式授课,我真正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同时对语文教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感悟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想说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归园田居》的解读。一个月一堂课设计了五个版本,个人觉得每个版本都可以继续改造成一个精致的教学设计,但是我还是选择了最后的小组合作模式,虽然我的课堂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可是我发觉这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个模式,我会为此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感悟二:学无止境,教学模式一直在路上。感谢首席名师们为后辈学习成长所作出的努力,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样高质量的盛宴。同时,时代在变,学习永远在路上,多学才能多思,才能多得。路漫漫其修远,吾将继续努力。
2.谌艳丽(湖南益阳
湖南省益阳市谭文淼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
中学一级教师,安化二中文学社指导老师。执教14年,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带六届高三,教学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撰写的经验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3次,省级一、二等奖3次,同时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2次、省级课题研究3次、县级课题研究1次。辅导的学生作文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获优秀辅导老师奖5次。参与编辑《走进安化黑茶文化》一书。
3、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湖南省娄底市高星云名师工作室学员 新化县一中 谢迪光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是田园诗的典型代表,也是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鉴赏一般田园诗的方法是很重要的篇目,同时陶渊明回归田园的选择是对高中生进行生涯价值观渗透的很好资源。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以下是我在内容讲解和环节安排上的粗浅的思考。
第一,我选准了以“守拙”为突破口设置问题,角度新颖,这样设计的思路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进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语言,并且很 好地渗透了生涯规划教育。
第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提要钩玄—缘景明情—采花酿蜜—开山铸铜。我认真贯彻“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明白诗歌鉴赏一定要有方法指导,希望通过学习一首诗歌让学生学会鉴赏所有诗歌。
第三,课堂注重文史哲融合,尽可能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主题突出,思路清晰,流程顺畅。
第四,由于“守拙”涵盖的内容丰富,学习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合作学习也没充分展开,给学生思考时间有限。
第五,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
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应该永远把麦克风递给孩子,不能当导游,只传递经验,少教多问,少做多看。粗浅的几点体会,偶然得之,谨记于此。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一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都有得有失,感谢这次专题教学研讨会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反复思考自己的教学,希望今后能不断交流探讨各种教学问题。
3.谢迪光(湖南娄底)
湖南娄底市高星云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中学一级教师,新化县首届骨干教师。从教20年,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高考评卷先进工作者”,多次参加新化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说题比赛均获得一等奖 ,参加湖南省三优联评说课比赛获一等奖。参与省级课题研究2个,公开发表论文3篇,参编高考作文图书8本。
4、
我的“发现”之旅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湖南省永州市成少华名师工作室学员 永州市一中 廖菁菁
拿到这次同课异构的命题——以《归园田居》为课例,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有些困惑。
生涯规划是什么?这个新课改中屡屡提及的词,我不曾系统地了解过。赶紧翻查资料,可资料越查越迷茫——生涯规划,我能讲点什么呢?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这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命题啊!对于十四五岁的他们来说,未来无限延展,生命多种可能,一个弃官归隐的陶渊明,能教给他们什么?需要他们跨越历史的洪流,去替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做出“仕”与“隐”的抉择吗?这堂课的终点站在哪里?我自己也有太多的问题,我能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答案?“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我很惶恐。
怎么设计课堂才能不让生涯规划与诗文的讲解脱节呢?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这个新命题,名家课堂上没有答案,优质教案设计也没有答案。
幸而,我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发现了陶渊明的“任真”与“固穷”,叶嘉莹先生说,陶渊明的归田,实则在大伪兴的时代,保全一份“真我”。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从“真我”出发,重新定义《归园田居》,将陶渊明的“真我”与生涯规划的起点“发现自我”相结合,确定了“跟着陶渊明去发现”这个课堂主题。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我不愿意放弃对依文体展开教学的小小坚持,准备从解读诗歌的意象入手,由境入情悟理。“发现田园之美,发现渊明之真,发现自我之路”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也由此诞生。当然,“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我舍弃了与“生涯规划”这一主题关联不大的诗歌语言和技法的教学内容,准备如果有学生提到,就适时点拨。
比起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我更喜欢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文本解读。几经思考,决定在课堂的问题和活动设计上求简。在成老师和工作室同事的建议下,“陶渊明的田园美不美”,“陶渊明想说什么”,以“我愿意像陶渊明一样……,我不愿意像陶渊明一样……”为开头写一段话,顺势而生。评课时,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李剑林老师就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指出:“美”的反面就一定是“不美”吗?这样二元思维的问题讨论,是不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我反思了设计这个问题的本意:以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意象品味陶渊明笔下田园之境,并将学生引导到对陶渊明的心境的解读上来。学生认为美也罢,丑也罢,平常也罢,都是问题的答案。结合其他的诗句来解读,能从诗歌中发现:田园乡居,心之所向,触目皆美。但这个环节处理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有些疏失,没能更好地把控课堂,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层面,错过了更美的风景。
李老师的问题给我提了个醒。让我明白如果课堂细节没能得到更好的把控,那么这中间肯定会有自己思考不够透彻,准备不够充分等因素。想要将自己秉持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底,我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同课异构精彩纷呈:向老师的严谨、谌老师的亲和、谢老师的厚重、陈老师的智慧、王老师的激情——当反复琢磨过无数次的文本,被另一种教学风格、教学形态诠释出来时,“深”在“田园”的我收获更是丰厚。没有圆满的课堂,但我们都在追求圆满。
教何尝有定法?发现自我,尽己所长,课堂修炼永远在路上。
——我想这是苦心酝酿“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教研研修活动的六位名师希望向我们这些教坛后辈传递出的信息。
何其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何其有幸成为“同课异构”活动中的一名执教老师!
课后交流,活动的主办方《高中生》杂志社宋清平编辑问我:“陶渊明走了13年的路才寻觅到人生的方向,高中生难道就能一次选择成功?如果有学生发出这样疑问时你怎么处理?”我想我会这么回答,也许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迷茫、失措,但是没关系,去尝试去生活,然后走向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问问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该走向哪里。不必向外追寻问题的解答,自己永远是最好的答案。
对我自己来说,这次活动不也正是一场发现之旅吗?如灵云志勤禅师所说的:“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4.廖菁菁(湖南永州)
湖南省成少华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永州市一中语文教师,多项省级课题组成员。廖老师乐于钻研课程讲授方法和思路,致力于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课堂以学生为主导,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市级赛课、教研课多次获奖。多篇论文获得省级、市级一等奖、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写作比赛,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5、
问道清新受益深,大师点评促成长
——《归园田居》课后反思
广东省胡平贵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陈志昌
九月金秋,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际专题教学研讨会在清远市清新一中顺利举行,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六位授课老师之一,我深感荣幸。两天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大师们的点评更是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以下是我上完《归园田居》这节课之后的反思。
《归园田居》选自粤教版(清新一中学生使用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大会指定了本次授课的主题:要在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
接到授课任务之后,我就开始进行教学设计,我从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由浅入深分解题、知人、释义(原为“释意”,经高星云老师点拨更正为“释义”)、究情、思辨、背诵和审美七大部分,其中“审美”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应该说,从设计来看,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实际的效果还是有不少遗憾。
遗憾一:重点不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落在“思辨”部分,即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然后从中渗透生涯规划的教育。遗憾的是,我拘泥于后面还有一个“背诵”环节要展示,这一部分匆匆而过,如蜻蜓点水般,讨论时间不足,辩论的时间不够,而我对生涯规划的总结也欠缺针对性。从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小结”应该是本课时的高潮了,那个“背诵”环节放到下节课会更好,或者上课之情事先给学生透露也这么一个环节,好让学生有心理准备,这样学生的背诵效果或许或更好。
遗憾二:忽略了“田园因何而美”这个核心问题。本节课,我和学生深入分析了本文,也探究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可惜,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没有意识到要向学生提问: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为什么那么美?这是一个不应该忽略的问题,我们在授课时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诗人笔下的田园很美,但事实上,那些简单朴素的意象真的美吗?在陶渊明眼中,这些很平常的事物为什么被他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遗憾三:朗诵不够多。作为一首诗歌,一首不算长的诗歌,反复朗诵,甚至多形式的朗诵,是很有必要的,但遗憾的是,可能是教学环节设计得有点多了,我安排给学生朗诵的时间并不多,仅有两次,我个人感觉是不够的,采用个人朗诵、齐读、自由朗诵、分组朗诵、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或许效果会更好,学生也更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
当然,通过旁听五位高水平老师的授课以及聆听了大师们的点评,我有了不少启发,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启发一:文本分析可以和感情探究融合在一起。在最初的设计中,我是把文本分析和感情探究单独分开的,之前在本校授课时也是这样操作,当时总觉得很别扭,显得很生硬,却苦于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上午听了几位老师的授课之后,突然有了启发,就把“释义”和“究情”两个环节融合在一起了,这样不但为后面的“思辨”环节腾出了足够的时间,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十分流畅。
启发二:注重课堂生成,点亮智慧火花。一节课,如果按照教学设计滴水不漏地上完,这节课即使看上去很完美,但总觉得是失真的。课堂的亮点应该是在生成部分,也就是那些不可预知性。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敢于发问,我在设计时留了一个“答疑”的小环节,让学生现场提出问题。尽管,学生在发问时,我的内心是有一丝紧张的,我担心学生提的问题我回答得不够好,好在充足的课前准备还是让我十分从容淡定地回答了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也让我在和学生进行互动的时候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且及时给予了答复。这种感觉挺好的。
5.陈志昌(广东顺德)
陈志昌:广东省特级教师胡平贵工作室成员。广东罗定人,200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师周小华工作室成员。学校文学社指导老师,顺德区中小学校园文学社专委会理事,顺德作家协会会员。 参与多个区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3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性的作文大赛中获奖。
6、
不完满才是课堂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广东省何泗忠名师工作室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王世风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仔细琢磨,这句话虽然有道理,但并不全对。于教学而言,一堂课学生所能习得的知识是不能够预设的,堂课中学生所受的触动或者感悟程度也是不能够预设的。能预的部分是教学推进的步骤,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学的基本保障;不能预的部分是教学的盲点,更能体现出教学的智慧。接下来以《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
预之以整体性。本堂课的主题是“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这一主题的出现直接关涉到课堂的重心。新授课《归园田居(其一)》,应以引导学生读懂诗文,感悟诗境,掌握技巧为主要内容,但要“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就意味着这堂课出现了两个完全不着边际的主题。一堂课中两个主题并行,势必使课堂被生硬地割裂开来,出现两者兼顾而两者皆轻的局面,课堂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居于此,本课采用明暗两线并行的方式展开,明为解读诗文,暗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图,两线交错,最后殊途同归。
预之以生本性。一言堂的语文课堂为人诟病久矣,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我在课堂设计时思考的重点。我无法明确地与学生二分天下,更不可能在课堂中独占天下。生本性的体现首先是要把学习权、思考权交给学生,而要做到这一点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本堂课中设计“微辩论”和“合作探究”两个重要环节,其意图正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有所收获。
预之以思维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过于平静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收获是有限的。相反,在激烈的思维碰撞当中,学生的大脑高速运转,主动探寻知识的欲望强烈,那么他习得知识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本堂课设计“微辩论”环节,意在创设争鸣的环境,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思维的交锋中展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预之以生动性。这里的生动性指向的不是课堂整体,而是指向教师。课堂中,教师的生动程度很大程度决定着学生的状态。教师沉闷,学生乏力,课堂灰暗;教师生动,学生活跃,课堂丰富。教师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上,语言则包括姿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好丰富的姿体语言,课堂中的教师就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设计好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课堂中的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的引领者,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朋友。或许我们不是一个丰富的人,但我们的课堂可以丰富;或许我们不是一个富有趣味的人,但我们的课堂可以幽默横生。
预之以悬念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于学生而言,课堂中设置的悬念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本堂课中,开头、中间部分都有设置悬念,开头的悬念统摄全篇,中间的悬念意于引导讨论。课堂结尾,悬念解决,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
当然,教学所涉多可预,但生成性不可预。人生无法彩排才见出其魅力,课堂也是如此。如果课堂可以通过反复的预演而精彩纷呈的话,那课堂也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生成性是课堂精彩之处,是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最具挑战之处。生成性的不可控制或许会让人望而却步,但激发智慧、激活思维、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的图景,值得我一再尝试。
虽然这堂课的设计能预者皆预,不能预者也有充足应对措施,但所虑者多,总难周全,在实际课堂进行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重心的游移,学生在“微辩论”环节,受到课外材料和学生自我理解程度的影响,一度将讨论的重心转移到“陶渊明”本身,而忽略了文本《归园田居(其一)》。从课堂角度来说,没有对《归园田居(其一)》文本的审视和解读,任何精彩设计都将失去意义,这是今后在教学中我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其次是课堂冷热不均,影响学生的习得。由于生成的过程不可控,为提升课堂氛围个人过于热情,以至于在推进的过程中原本学生应该深度思考、动笔成文的时间被过度压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张力,学生的学习趋于表面化,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流于形式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预者未必尽得,难预者未必尽失。本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再一次反思自我,的确获益良多,感谢主办方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提供的良好平台,感谢《高中生》杂志社的热情指导。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于课堂而言,不完满才是课堂,作为教师的我会督促自己不懈地行走在奔向完满的语文教学之路上。
6.王世风(广东深圳)
王世风:广东省何泗忠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4年,“语文悬念教学法”实践研究骨干教师,主张以激情和智慧引领课堂,开启学生语文天地。 先后被评为深圳市教坛新秀,深圳市高考先进个人,深圳市朗诵比赛特等奖,深圳市班主任技能大赛第一名。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多次被评为指导教师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担任深圳市招标课题主持人。
2.三位名师精彩评课
01
实、活、新
----评陈昌志老师执教的《归去来兮辞》
湖南省特级教师 高星云
陈昌志老师这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在同类课中特色鲜明。主要特点有三:
实
这堂课教学目标定得准确、科学、实在。教师制定目标时能够从高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出发,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所列的四维目标中,注意了对诗歌的朗读和翻译,也注意了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积累,还注意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探究,更没有忘记对陶渊明生活的探究和思辨,由浅入深。教学设计目标科学,达成度高。
这是一堂生成性的丰实的课。这是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智慧的碰推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教师巧设思辨题目:你羡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吗?引发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有“尘杂”与“杂尘”的对比辨析,有对“颠”的语境解读,有“性本爱丘上”的翻译纠错,等等,这使得本堂课教学不仅仅授业解惑,而且传了道,即启迪学生以理性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堂课相机而教,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可教学成果的生成性特色显著。
这是一堂在课堂有积极反馈评价的课,即教学效果要好的课。从学生方面来看,多数学生既跟着陈老师设计走,又能积极思考,呈现出喜欢听,愿意听,认真想的喜人局面;从听课教师来看,听课教师不仅仅是都在睁大眼睛竖着耳朵听,而是也已参与其中,跟着陈老师走: 可见这是一堂就是成功的课。
活
这堂课形式活泼,有教学机智,教学思维灵活,遇到突发情况有及时得当处理的能力。
陈老师这堂课由“清新”及“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切入,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温习了旧知,又引出新知,带着问题,引入含活势。
解题和知人两个步骤,采用练习法,要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寻找核心词语,填写表格空缺的内容;释义部分采用写读法,先要学生自己写下在读音或者理解方面有疑问的字、词、句,然后朗读译文,并整体感知文章思路;究情和思辨部分采用讨论法,要学生回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辩一辩:你羡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吗?为了降低难度,采用提示方式予以引导;背诵部分采用六种背诵法予以指导;作业部分采用由读悟写法,要学生从什么角度谈对陶渊明诗歌的语言质朴特色的理解。课堂教学形式活泼,方法多样化。
课堂上陈老师始终牢记自己是学习的主持人、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填鸭者,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始终尊重学生,可谓师生、生生互相尊重,关系和谐,这极大地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背诵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课堂没有一言堂,也没有几言堂,学生不受压抑,老师不只提供参考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优秀者吃得饱,潜能生听得懂;听课者自觉地参与其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
新
这是一堂富有教学创意的课。有些教学环节亏陈老师想得出。纵观整堂课教与学的活动安排,不乏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环节:如对作家作品采用填表的形式,对文化常识的讲解采用列出的形式,既引导了学生课前预习,又为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再如,将辩论引入诗歌教学课堂,既加深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末尾课外阅读设计,选材也颇具匠心,量虽少 ,但是紧扣真意和自由。陈老师的灵动的创意值得点赞。
陈老师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教学理念新。不说四维目标这一新全新的理念,只说陈老师的学法指导就已经令人耳目一新:课堂教学中有旗帜鲜明的学法指导意识。如背诵“七步曲”:全文、消点、抠字、去词、隐句、残文、天书、又如思辨时能够相机提示学生:内心的选择、生计与生活、高中生的生涯规划、奋斗的意义……这些规律性的点拨、诱导和提示,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由读悟写能力。
陈老师教学手段新。“没有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的课就不是好课”,陈老师深谙此道。陈老师,自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除此之外,陈老师还借助打印简案,以及自己的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教学手段,三管齐下,给学生听觉视觉的冲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陈老师语文基本功“扎实”,教学艺术“活泼”, 教学方法“新颖”。本课是一堂真实而成功的课。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真正的完美的语文课是没有的,因为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如果说还可以更加完善的话,那么两点需要注意:
整个课程对学生生涯规划嵌入不够。尽管教学过程第五点采用“辩一辩”的方式设计了:你羡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吗?指向理想的职业、生计与生活、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等等,但个人认为因为前面讲课缺少铺垫或者交待,只在此处涉及,讨论时时间没有保证,难免有蜻蜓点水之味道,对学生今后的如何人生规划缺乏切实指导作用,如果将生涯规划贯穿于教学始终,或许更能紧扣本次活动的主题。
此外,此歌表现了乡村生活的优美风光,教学中如果关涉当下美丽乡村素材就完美了。
2.评廖菁菁老师执教的《归去来兮辞》
(1)知人论世,抓住核心。廖老师这堂课,通过布置预习,介绍作家作品,提供写作背景,让学生感知陶渊明的时代特征,这样做既解决了巧妙解决诗中“十三年”这个关键词语,又学生可以从“五进五出”中的知晓陶渊明两度“隐居”经历, 感受对陶渊明“田园”的喜爱,紧扣了文本“性本爱丘山”。可以说,廖老师引导学生对陶渊明“性”的品析感悟,十分细致深刻,理解到位,处理巧妙。教学古诗,要依据诗歌语言特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的前提下,诵读诗句,揣摩诗句,品析诗句,感悟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感情,得到诗歌创作艺术的熏陶。教学过程中,没有像文言文那样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只对五个重点词语: “羁鸟、守拙、暧暧、墟里、樊笼”的音、形、义布置预习,可见其对教材的处理颇具匠心。
(2)主旨鲜明,结构清晰。我们这次同课异构是在生涯规划的主旨下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此上课教师要想法设法将生涯规划融入教学。廖老师的课在教学中对这一点驾驭得好。通篇处处提及生涯规划:标题“跟着陶渊明去发现”让人悬念,直奔主题;教学目标“评价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树立生涯规划观”,旗帜鲜明,点明学习目的;教学中间设计三个阶段“发现园田之美”、“发现人格之真”、“发现自我之路”,处处紧扣生涯规划,三个阶段用语整齐,语义递进,对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3)诵读诗句,揣摩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诗教学特别重视诵读环节,采用多种形有教师范读,学生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等笨拙的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重音,熟读成诵,这样既咀嚼诗歌语言的精华,又感知诗中的意蕴,揣摩作者的情感。在“发现园田之美”、“发现人格之真”、“发现自我之路”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不同的朗读,起到不同的作用,有利于紧扣诗句,深入学习和消化理解。廖老师每一个环节总结的语言,也是富有激情的饱且含磁性的,这些都给学生以诗意的熏陶,美的享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生、生生互相尊重,关系和谐,学生听课有满满的安全感:学生讲错了没有关系;学生读错没有人笑话;学生和别人意见不一致,老师和颜悦色,也不会受到批评。加上既有前卫的多媒体,又有漂亮的板书,黑白结合,美妙无比。
美中不足的是,多媒体投影出现了两个版本 ,有时为“误入”,有时为“误落”;学生,面对竖排的诗歌,当出现先读结尾这样的错误时,老师没有予以方法指导;课后布置作业给人的感觉多了些,应该精简。
高星云:湖南新化县一中教师,湖南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娄底市第五届人大代表。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专家,湖南省特级教师评委库人员,中高考作文研究资深专家,中国修辞学会高中读写理事会副会长, 娄底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娄底市教育名师。潜心研究高考作文规律,洞悉高考作文走向,曾12次押中高考作文题目。独著、主编高考《高考微作文》《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等图书140本,命制全国高考语文原创摸拟试题10套,刊发论文260篇, 指导学生发表作文460篇,获各级征文大奖150多次。先后在湖南、广州、贵州等省做高考、中考作文专题讲座10多次。因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其个人事迹被《娄底日报》《娄底晚报》《湖南教育新闻网》《青少年日记》《新化教育》报道20多次, 并先后被娄底市、新化县政府记三等功。所编写的高、中考作文图书畅销全国。系知名教研人物, 关于其论文、新闻、著作的网页达400多页。
02
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湘粤省级专题教学评课纪要
湖南省特级教师 永州市第一中学 成少华
尊敬的李茂林主编、尊敬的胡立根先生、尊敬的各位同仁:
我们相约改革开放的热土南粤大地,在这逶迤绵延的笔驾山下感受南粤大地语文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的清新之风。“天下同归而殊途,百虑而一致。”我们“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六位青年才俊以“生涯规划”为抓手,和而不同,竞相引导学生走进陶渊明柔软隐秘的内心世界,感知这个“田园诗人之祖”笔下特有的田园魅力,借镜陶渊明的人格魅力沾概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充分展示了在工作室卵育、孵化之下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之势。在饶有匠心的文本切入点、教学策略的优化、深度思维的呈现、教学现场的生成、激励唤醒艺术的展示等方面可圈可点,真是一场场与陶渊明对话交流的饕餮盛宴。
广东邹天顺工作室学员、清新一中向春霞老师授人以渔,通过读诗的三个境界“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自我”很好地践行了这个策略,尽管这三种境界到底以演绎还是归纳的方式出之,还可以斟酌,但是这种旨在让学生在相对“虚飘空疏”诗歌鉴赏之风盛行的时节,努力给学生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感的做法值得称道。特别欣赏清新一中导学案的整体有序的设计,当我看到这是清新一中编号为2019ywbx0417的导学案(学生版)时,我禁不住为广东邹天顺名师工作室如此精准、精细地研究语文教学而动容。总结反思案有“思之所得,思之所疑,思之所议”环节,尽管在今天的教学现场没有得到呈现,但是这种以学生的深度思维作为旨趣来建设思维课堂的理念诉求是具有普适意义的。“请你配合一下我。”建议向老师以后在课堂上不出现这句话。
来自一代名臣陶澍故里的谌艳丽老师,是安化二中、谭文淼名师工作室的中坚,她引导学生疾徐有致叩问了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对于当下的意义,展示了生活化语文在课堂呈现的巨大魅力。拓展探究部分对接现代人的人生选择,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辞官回到“终身喜好的写作和执教的本行”,让学生从文本链接、对比当中思辨感想,这是生活化语文一个很好的策略,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在当下的意义,这也是古典诗文包括经典名文在教学意义上的一个共同的追求,这些名文可以说是“定篇”,不仅仅在陶铸语感、欣赏技法、砥砺文字上有意义,更有意义的是在文化传承方面对当代中国人集体气质、集体人格铸造的显性的意义。课堂上堪为亮点的是,教师声情并茂地进行了示范朗读,韵味悠长,蕴藉浓郁。所有的问题如果浓化成一个主问题,也许谌老师的引领会更自如,学生的思考力会更有质量。
湖南新化县一中谢迪光老师的导学设计无疑是最详实的,其文本解读也无疑是非常有深度的,他有创意地用“守拙”二字勾连其整个教学流程,不失时机地楔入阅读方略的引领和高品位的文化熏冶。“提要勾玄,感知守拙意”“缘景明情,鉴赏守拙情”“开山铸铜,评价守拙路”,渐次遥深,层递而上,诉诸学生高阶思维。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还有,以比较阅读为抓手,以朱自清的《春》对春花图浓烈、修饰式的描写来对比陶渊明笔下白描的田园风光,让学生体认、感知、欣赏和评价陶渊明特殊语言风格。我们知道,学语言、用语言永远是语文课堂不能被他人主宰的“一亩三分地”,语言阵地的失守意味着语文成色的消却,在这个意义上,谢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含英咀华是在做本分的工作,是“语言建构和运用”在课堂教学现场的活化。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让学生再仿写或者改写一下,或者引入相当量的诗歌例子,让学生多欣赏一下类似陶渊明的这种白描手法,无疑学生的体验会更掘进一层。
我和廖菁菁老师来自“文冠八家”的一代文豪柳宗元谪居过十年之久的永州之野,与其他工作室已经成就固化理念的语文教学追求相比,我们的修炼还在起步阶段,我们一度也想以“激情有效、守正出奇”来凝炼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但是支撑这种的理论追求、典型案例和操作模式尚未成型。但可以欣慰的是,在这次与兄弟工作室的同台展示中,廖菁菁老师温婉情深地演绎了自己个性化的设计,引导学生走上了文本深处,可谓静水流深: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到底美不美?我们去发现;陶渊明的田园实际上美在他的人格之真率,我们去发现;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有十三年之误,也有“复得返自然”的释然惬意,让我们去发现,发现陶渊明对于我们当代青少年生涯规划意义。三重发现撬动了诗文文本,激活了课堂现场。语文课堂永远是遗憾的,廖老师也有几处需要感到遗憾的地方,特别是课堂上学生成长的角度,今后尤其需要正视类似的遗憾:学生读竖排诗文时,不会读,如何趁势说一说简单的背景和指导;学生朗读笑岔了,喜感频出,教师如何智慧地化解;面对学生就字词方面抛出的一个个字词方面的疑问,如何有机整合统筹,借助学生合作的力量化解;教学高潮点即将来临,而课堂下课铃声响起,如何老到留白;ppt上有一定量的拓展诗文,旨在展示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但由于时间所囿,没有得到呈现,如何不致遗憾而学生有真实获得……这些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注意和引导。另外,到底是“暧暧远——人村”还是“暧暧远人——村”,需要有理据的支撑,才能清晰分辨。
从常态语文教学的追求来看,我个人最欣赏广东胡平贵工作室学员、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陈志昌老师执教的,它如此简洁、流畅、实效,环环相扣,行云流水,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手嘴口脑思等充分调动、激活起来了。首先导入陶渊明的《饮酒》,抛掷下一个悬念“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个中的“真意”是什么?第二通过变式方式了解陶渊明,强调他40岁写《归田园居》,他的身份是农民兼诗人。三、释意部分以直译和雅译的两种方式比较,让学生走进陶渊明的诗意深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我(隐隐约约听到了)狗的吠叫声从幽深的巷子里传来……”。特别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比较粤教版教材上几处粗疏,大力培养学生的挑战质疑精神。四,理解“归”字的六种含义,貌似没有脱俗,但是有引导学生嵌入文本的深意在,特别是通过其他文本如《陋室铭》的比对,呈现出了一个大写的“裸辞”陶渊明形象。第四,完情:归纳出本文的几种感情,旨在为学生应对考试提供一种范式,也是从学生现实应试提分这个角度出发的。第五,思辨:你羡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吗?并给以若干提示。也许这个问题设计的角度还可以更让学生心灵怦然心动一些,思维的博弈冲撞更剧烈一些。但是这个思辨层次的安排无疑值得称道。在这里,教师呼应开头,“这才是陶渊明生活中真正的意义。”教学结构整饬!第六,检查背诵,通过消点、抠字、隐句等变式形式落实背诵。陈老师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视角来设计目标,顺应学情,尊重学情,引导学情;激活情绪,激活气氛,激活思维;引导方法,落实绩效。整节课云淡风轻,学生收获满满。一声声“OK”,彰显了陈老师的活力,但是母语教学的现场,还是忌讳这样的口头禅。
从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呈现来看,广东何泗忠工作室学员、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王世风老师的呈现,我个人认为,可以说拔得头筹。首先执教教师暖场之后荡气回肠地背诵《饮酒》,先声夺人,黄钟大吕。一个标题“生而有涯不如gui”夺人眼球,始终牵引课堂教学进程。王老师删繁就简,只聚焦了重点字词,于是大胆地引导学生围绕“真隐vs假隐”展开辩论,期间教师金句迭出,其煽动、激发、撩拨的技术和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就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辩论比较拘谨,更多的思维引领和收获值得进一步期待。特别是陶渊明的“假隐”显然不是一个真问题,如此耗费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冲淡学生对文本真率之性情的感知,需要警惕,但是,尝试在课堂通过深度对话、讨论和辩论等,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只做卓越的设计者、助推者、点拨者、指导者,在这个意义上,这一堂课特别值得称许。从名师工作室理念的教学呈现来,这一节课也淋漓尽致地展示全国语文大牌名师、悬念语文教学法创制人何泗忠先生的“悬念”教学理念,腾挪跌宕,诡谲纵横,大开大合,酣畅淋漓,学生几乎全部融入到这种“悬念”魔境中,特别是后面的变式朗读,堪为出神入化,“迷不知其所如”,唯与陶渊明化和为一矣!教师个人风格凝铸的亮点成就了“我就是语文的风景”,教师本身成为了课程资源,这当然学生学习语文之旅上最大的贵人,所谓“言传身教”,即此之谓也。
这六节同课异构课有共同的教学价值追求:教学设计守正创新,注重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文本解读从小口切入,教学方法有变式处理。在教学策略上,通过比较阅读、以写促读、追求生活化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适度融合、培养发散性思维、教师示范以“渔”、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激活教学现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结合平时我教学上的缺失,也有一些困惑,需要这些青年才俊在教学实践中给予我回应和引领:教师讲述、引领、点拨时过多的话语与学生自行咀嚼领悟相对偏少的静场之间的关系;预设好的ppt承载了那么多的结论和方法,与教学现场实际的生成之间的关系;语言活动到底怎样真实开展;学生的个别展示与全体学生真实学习、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等等。
最后,以伪诗一首,表达我对六位青年才俊的敬意,祝愿语文湘军联盟向着更高的境界出发!
笔架山下沭清新,守正出奇竞纷呈。
陶潜园田深探赜,生涯规划萦终身。
读诗三境向春霞,妙示诵读湛艳丽,
三叩“守拙"谢迪光,行云流水陈志昌,
温婉流深廖菁菁,黄钟大吕王世风,“gui"字千钧堪点晴。
2019年10月1日
成少华:湖南永州零陵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湖南省特级教师。1989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直在永州市一中执教。湖南省首届芙蓉教学名师、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主持“成少华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湖南省首届高中教师高端研修成员,湖南省首批教师培训师培养对象,被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聘为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坊学科指导专家。永州市首届名师,永州市第一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永州市三、四、五届政协委员,零陵区八届人大常委,零陵区作家协会主席。在核心期刊发文20篇以上,正式出版《伫望蘋洲——语文教学杂谈》,截至2019年9月,指导培训教师近6000人。
03
人生有不遇,来去大格局
——在第一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湘军联盟”上的评课发言
广东省何泗忠名师工作室成员 深圳第二高级中学
李剑林
尊敬的邹特、卢老师,尊敬的各位主持人、各工作室的老师,大家好:
我是何泗忠名师工作室成员李剑林。何泗忠老师近段时间身体欠安,他委托我代替他完成评课的工作。评课实不敢当,我只能谈一些听课的心得体会。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批评。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高规格、小规模、精品化的研修活动。这么多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加上这么多工作室的入室成员,大家济济一堂共同研讨诗歌教学,我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激动之余,也只能赋诗一首。我把主办方专家和各个工作室主持人的名字编写进了诗里,以表达我的崇敬之情。
一骑绝尘向茂林,清明盛世天意顺。
千里相聚觅新法,平步青云遇贵人。
手挥湛卢少华下,情思淼然泗水滨。
今朝忠心语文事,他日群星耀乾坤。
朗诵完诗之后,我在想对于这六节课自己能说些什么?成特高屋建瓴以磅礴的气势从宏观上进行了分析,高特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从微观上进行了点评。用今天学生回答老师提问的话来说,就是“我想说的,他们都说过了”。但是,我还是要完成何特给我布置的作业。姑且说是从中观上分享一下感受吧。请大家多多批评。
今天,我们有六位老师展示了《归园田居》的课堂教学,我想与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听课之前作看客;第二,主旨鲜明勿蹉跎;第三,面带笑容心花放;第四,走进诗境美感多。
一、听课之前作看客
也就是在听课之前,我们可以观察课堂。观察老师、观察学生、观察课堂气氛。我们今天是进行课堂展示,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对自己的衣着、服饰有所修饰。向老师就是一首田园诗,谌老师就是一首山水诗,而廖老师呢就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几位男老师在这方面的表现有所欠缺。当然,观察老师不仅仅是看衣着,我们还可以看教具的使用。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就提出,是否需要准备一套唐装。后来这个想法被否定了。世风老师以朗诵陶渊明的《饮酒》导入,他还淘了一个饮酒用的爵。来的时候太匆忙,落在家里了。大家都是行家,这里不再赘言。
二、主旨鲜明勿蹉跎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旨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我们活动的主题,另一个是学科教学目的。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生涯规划”,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旗帜鲜明地表现了这一主题。新课标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了学科教学的第一位。我们六位老师也都在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只是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静态”的语言建构层面。有老师把胡立根老师教《归园田居》的课例发到了群里,相信许多老师都看到了。胡老师所进行的教学便是“动态”的语言建构。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语言建构与运用,“建构”和“运用”不是割裂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像胡老师学习努力在运用中建构语言。
三、面带笑容心花放
面带笑容,这是我们今天六节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是师生都面带笑容。师生能够面带笑容,说明大家的心态是轻松的。轻松的心态、活跃的气氛可以带来更多的课堂生成。课堂中的轻松或者说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轻松—幽默—智慧。轻松的气氛可以营造,幽默的风格可以锻炼,课堂教学智慧需要我们一往无前地追求。陈志昌老师的课堂中幽默的语言俯拾即是。比如,坐前排的同学都很自信,做后排的同学都很淡定。课堂智慧多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之中。我们有一位女生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很紧张。但是读得很有喜感,整个课堂气氛被她引爆了。对这种突发事件进行回应,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做的。但是能不能把这个事件变成一个故事,让学生上过三年高中十年后记住的仍然是这件事?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锻造自己。
四、走进诗境美感多
诗歌教学中,我们都在努力引生入境、领生入情、导生入理。入境、悟情,我们都做得十分成熟。从意象到手法到意境到情感,这是一条诗歌鉴赏的基本路径。这是一条情感的路线。诗歌还要另外一条路线——那就是理趣之路。对理趣的接受比对情感的领悟要难。今天,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这一主题,恰恰是需要思考一些理趣的问题。
六节骨干教师的展示课精彩纷呈,给我了许多启发。我的笔记记了小半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谢,不由得也要——赋诗一首。我也把他们的名字编写进了诗中,以表达我的敬重之情。
树木容易树人难,语文教学著新篇。
平生立志启昌迪,世间有路霞光现。
菁菁芳草眠春晓,艳艳丽日沐园田。
风景无限今日事,鹏程虚位待君颜。
我们这次活动毕竟是一次研讨活动。下面,有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第一,园田因何而美;第二,思考因何而深;第三,学生因何而学;第四,老师因何而教。
一、园田因何而美
我们的课堂教学潜在的前提是诗歌是美的。于是,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美。美景,美情,美读,等等。其实,诗歌使用的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等,这些都是乡村司空见惯的景致。这些景致不是美丽、奇特、稀少,而是普通。美的东西,大家都爱,如果陶渊明也爱这些,那就没有了独特性。正因为景致普通,陶渊明深爱不已,这种反差才能表现出陶渊明的与众不同。我们有一位老师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同学觉得不美”,老师反复提问,只有一名同学回应。于是,问题没有深入下去,十分可惜。
二、思考因何而深
我们在分析、思考、辩论陶渊明的出仕和归隐。设问的方式是是否赞同。这种二元对立式的提问只是问题的开始,思考并不能深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回答的模式基本上是:因为我赞同,所以我赞同。或者是因为我反对,所以我反对。这种逻辑关系并不成立。所有问题的探讨,都需要基于某一个前提。比如,就内心的和谐来说,我赞同。他用十多年的时间徘徊在出仕和归隐之间,最终听从内心的呼唤,完成了自我人生的诗意。比如,就家庭责任来说,我反对。陶渊明只顾及自己内心的需求,对妻子孩子的日常生活置之不顾。他并没有尽到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比如,就社会贡献来说,我反对。陶渊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精英阶层中的人物。精英阶层应当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所贡献。比如,就历史功绩来说,我赞同。陶渊明选择了归隐,最终成了品质高洁的代名词,成为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符号。今天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前提越具体,思考越深入。
三、学生因何而学
学生因未知而学。学生来到课堂上是为了学习未知的知识。而我们语文课往往给学生他们已知的东西。我们在重复课文中的内容,在重复课下的注解,在重复印发的资料。语文变得没有难度,语文课变得没有深度,于是语文被边缘化。学生因何而学的对立面是语文学科的专业化问题。我们是专业技术人员,语文老师对问题进行的分析应该是非专业人员认识所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语文学科要有自己的学科壁垒。
四、老师因何而教
老师因未来而教。为自己的未来,更为学生的未来。在座的年轻老师都参加了名师工作室,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在座的每一位主持人,每一位专家他们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们仍在奋斗。成名并不是老师的终极状态,还可以追求成家,开宗立派,甚至名垂青史。当然,我们更要为学生的未来而教,于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开始思考生涯规划的渗透。学生的未来也并非局限于每一个具体学生的生涯规划,他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我们仅仅传播知识,那么国家和民族便是知识的载体;如果我们传播思想,那么国家和民族就会充满希望;如果我们传播思维,那么国家和民族就会走向富强。
最后,引出我发言的题目,“人生有不遇”,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遭遇艰难困苦,不管“来”还是“去”,都应当从大局着手。我的题目是——“人生有不遇,来去大格局”。
谢谢大家!
李剑林: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评卷教师专家库成员。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专家,深圳市中考优秀命题教师,深圳市骨干教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
《语文月刊》特约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参与编写教学指导用书、高考备考用书9部。
探讨语文教艺,关注教育问题
传播知识 普及常识 争辩事实 增长见识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
教育让我们富有,文学让我们高贵
【欢迎您关注本公众号,每天抢先欣赏美文】
长按以上图案,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如果您认为是好文章,欢迎点赞和转发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