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成果

作者: 王兴发 发布时间: 2019-10-12 阅读:( 5063 )  

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和提炼的若干思考——以广东省为例

原创: 曾令鹏 耿丹青等 基础教育课程 昨天

请点击上方的“基础教育课程”关注我们

本文通过梳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内涵、类别和特点,指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和提炼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学校教育教学和推进区域教育改革三个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一线教师和中小学、幼儿园在培育和提炼教学成果过程中,应注重导向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表达意识和推广意识,努力形成更多高水平高质量成果,进一步引领带动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国务院于1994年3月14日颁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旨在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广东省是开展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较早的省份,于1995年颁布了《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并于1996年专门针对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制定了《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实施细则》。本文结合广东省的多年经验,以参评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部分成果为例,探讨一线教师和中小学、幼儿园如何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和提炼工作。

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内涵、类别和特点

1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内涵 

国务院《条例》是目前关于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权威依据,内容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什么是教学成果的内涵,《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实施细则》也参照《条例》规定了普通教育教学成果是“在普通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可见,“教育教学方案”是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核心。具体而言,教育教学方案即是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基于国家、省市有关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要求,针对教学一线实际情况和困难问题,自主研制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实施方案,如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模式创新方案等,而“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 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是优秀的教学成果需要达到的层次要求。如广东省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共建·共享:初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区域推进的实践探索”,该成果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总体要求,针对当前初中生在阅读方面远未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问题,通过设计课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三制”课时,研制“导读—促读—展示”三环节和“激趣课、概览课、阅读计划课、自读课、方法指导课、讨论交流课、活动展示课、成果展示课”八课型,开发适合初中生的分级推荐阅读书目和多种阅读策略,建立过程化、激励性的课程评价机制,打造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初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区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案。

2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类别

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类别,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深入思考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明晰实施改革的措施和路径。基础教育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教育阶段,还涉及特殊教育,教学成果的学段分类是其首要的类别界定。其次,根据《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安排》,“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要反映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包括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因此,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所涉及的领域也相对丰富。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中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在学前教育阶段分为幼儿园保育教育、环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教育评价、教学研究与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等领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分为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教学评价改革、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与资源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领域;同时还设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各领域中,成果类别又从学科和具体的实践领域进行细分,同时也涵盖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4、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安排》均提出中小学教材建设成果暂不列入奖励范围。

3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点

01实践性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具有显著的实践导向”,需要“针对现实中的教学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并能够“取得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教学方案只有真正投入一线教学实践,经过实践这一“试金石”的考验才能真正产出为“成果”。《条例》规定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成果需要“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同时规定“实践检验起始时间指正式实施(包括正式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可见,实践性是教学成果的首要特点,它需要将理论的研究和现实的实践充分结合。为了充分检验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2014年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开始,申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成果需要“经过不少于4年的实践检验”。除了实践检验的时间积累,实践的成效也是成果的重要体现,教学成果源自教育教学问题,其实践成效也要回归到教学上,即需要切实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02创新性

“独创性、新颖性”是《条例》对教学成果的要求。对别人提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简单复制并不能达到“教学成果” 的层次,只有“针对解决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未来挑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才是教学成果所推崇的创新价值。具体而言,成果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能提出独到见解,教学方案的设计能突破常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等有独到之处等。当然,由于基础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些解决方案和措施可能会大同小异,且方案针对的实际问题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因此教学成果的“创新性”也有不同层次。能被评选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成果需要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建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特别重大突破”,一等奖的成果需要“提出自己的理论或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对教学改革实践有重大示范作用”,二等奖的成果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的某一方面有所突破”。

03影响力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发挥优秀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成果的教育教学方案。试用学校对于方案的认同和取得的效果能进一步对成果进行充分检验,最终使一些困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共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达到区域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影响力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同和推广的重要指标,也是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特征。

具体而言,成果的影响力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如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数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将我国数学教育推广至英国等国家;二是在全国或者省(区、市)域内产生较大影响,如获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县域幼儿园教育实践整体推进机制研究——基于‘安吉游戏’模式探索与实践”将“安吉游戏”推广到全国各地;三是在省(区、市)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引领作用,如广东省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让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在广东省内的普通高中得以广泛应用。

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和提炼的价值意义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包括教育教学方案研制、实践检验、宣传推广的全过程,成果的提炼是将教育教学方案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形成完整的成果物化形式。教学成果的培育和提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师、学校和区域基础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业务能力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教育教学方案的研制、应用、推广是对其教学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回顾,是其对自身工作、发展的审视和反思。在教学成果的培育中,教师需要经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检验、反思改进、交流推广等环节,也需要申报课题、调查研究、参与教研、咨询专家等,这一过程将全面带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强化其业务能力,同时也将促进成果相应的教学设计、课例教案、学术论文甚至专著等物化形式的产出。如广东省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中学‘情思历史’教学的建构与实践”,成果主持人通过省级名师工作室,引领工作室成员和入室学员共同对“情思历史”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索,设立了“情思历史专项课题”26项,建立了7个主题实践基地学校,直接带动100多名中学历史教师对“情思历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围绕“情思历史”实践积累了上千个课例, 发表了100多篇研究成果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可以说,教学成果的培育和提炼是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广东省2016年4月印发的《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将“获省、市、县教学成果奖”也列入教师和教研员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条件之一。

2有利于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提高育人水平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幼儿园也开始积极探索学校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实施、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等。在218项获2017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成果中,就有22项是以学校为申报主体的成果,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基于学校整体的模式和样本。学校层面的教学成果鲜明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在培育和提炼教学成果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实际情况,从课程开发、教学组织、资源建设、体制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和研究,深入反思现状、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有利于从整体上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提升学校育人能力。如广东省佛山市佛山机关幼儿园的“‘悦’体育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该成果获得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通过幼儿园整体探索具有岭南特色的“悦”体育课程建设,在构建课程体系中配套建设了走跑区、钻爬区、平衡区、抛投区和综合游戏区五大体育活动户外园区和三个体育活动室内功能室,同时探索户外混龄体育活动,让孩子自选区域、自选教师、自选场地、自选材料、自选同伴。该成果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学组织管理,均进行了系统改革优化,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从整体上提升了幼儿园育人水平和办园质量。

3有利于推进区域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一些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关注区域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其研制的教育教学方案能较好地结合区域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通过教学成果的提炼总结,形成可复制的方案模式,通过成果的宣传推广使方案模式在区域中广泛落地实施,有利于深入推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区域整体教育质量水平。如广东省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双系统三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针对广东省乃至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缺乏、推广平台缺失等问题,创建了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双系统”教育体系,搭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推动、高校指导、基层执行的“三结合”协同联动平台,检查督导、科研引领、典型示范的“三途径”全面促进平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B-A“三级提升”专业发展平台,同时开发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时监测系统”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自我训练系统”。该成果全面推进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省21个地市21900多所中小学予以实施和推广。据2012-2017年对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东莞市等6个城市146559名中小学生进行的六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该成果在广东省的推广应用,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都呈现下降趋势,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升。

三、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和提炼的“五个意识”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和提炼是一个伴随教师和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长期过程,优秀的教学成果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需要有科学的理论研究、显著的实践成效和丰富的物化形式。因此在成果的培育和提炼中,教师和学校应当注重导向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表达意识和推广意识。

1导向意识

在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涉及多个学段、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较为复杂多样。随着学校育人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育教学方案也层出不穷,但并非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案都可以称为“教学成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和时代精神,发展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是教学成果应始终坚持的基本导向。学校和教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培育推广教学成果的过程中,应始终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意识,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方案设计、研制的行动指南和根本任务,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时代新人为使命,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问题意识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不是常规的教学工作安排,而是“围绕解决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思路、方法和措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方案。两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都是针对教学改革中,特别是实践一线面临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真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线问题来开展研究”,可见实际问题是教学成果的“缘起”,也是成果需要解决的“顽疾”。资深教育学者柳夕浪指出,教学成果所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这些“真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即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普遍存在,但由于不同的地域背景可能表现形式不一,同时一个问题可能涉及多个环节、领域,也可能是在旧的未解决的问题上发展起来的新问题。因此,发现和思考教学实际中的“真问题”是培育、提炼教学成果的关键,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培养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和思考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真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作为学校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真问题”的发现应切实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 从身处的真实教育教学环境中去寻找。

3研究意识

《条例》中对于教学成果的阐释,要求成果“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体到基础教育领域即教育教学方案需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符合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此外,为了达到“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方案中所采取的措施和路径应始终围绕针对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经过试验和改进,呈现客观真实的结果,经过完整的研究探索后再进行实践检验和推广应用。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中需要填报成果的“研究起止时间”,因此,在教学成果的培育过程中,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有较强的研究意识,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制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在广东省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在研制和培育过程中都将拟解决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前期探索,申报了省级或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过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的研究环节,充分吸收专家、同行在研讨论证中提出的意见建议,确保了成果研制和培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

4表达意识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能否将非实物的理念、方法、模式、方案转化为可观看、可模仿、可实践的实物,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效果,因此教学成果需要一定的物化形式进行表达,这也是成果培育和提炼的关键产出。不同的成果类别,其物化形式是不一样的,如课程建设成果的物化形式可以是课程实施方案、课表、课程纲要等,教学改革成果的物化形式可以是教学设计、课型、教学模式、教学指南等,教学评价改革成果的物化形式可以是学业质量标准、学科测评方案等。此外,为了便于成果复制推广和操作应用,在2014年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设计了成果报告作为成果的总体表达形式,而论文、案例、教学视频等则作为成果的支撑材料。这个报告不同于论文、专著,也不同于科研报告、课题研究报告,是对成果主要内容、研制过程、实践成效等的详细介绍。成果报告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效果与反思”, 即是将成果的整个培育、研制和提炼的过程、成果提出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成果实践检验后产生的成效完整呈现。因此,在成果培育和提炼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成果内容的表达,注重根据成果所属类别确定并形成具体的物化形式,在成果研制和实践检验结束之后对成果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和反思,梳理相关资料和数据,形成完整的成果报告。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丰富的成果物化形式和完整的成果报告需要基于成果培育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在成果研制过程中也应充分重视档案资料的管理,注重原始数据的保存和相关材料的收集,以确保成果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当然,各种物化形式最终是服务于教学成果核心内容的表达,成果的提炼总结切勿忽视内容构建而流于形式、限于表面。

5推广意识 

如前文所述,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成果在推广过程中也不断进行实践的再检验,因此成果的推广也是成果培育的关键环节。如何找到一个适合的推广渠道、一个有效的推广平台是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碰到的难题。通过分析广东省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35项成果可知,成果的推广渠道大致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选取实践检验学校进行推广,这一途径是基本的推广方式,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时也要求成果除在本单位进行实践检验以外,需要选取1~3个其他学校进行实践检验;二是通过传统的教师培训活动或专题研讨会进行推广,这一途径主要针对已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如广东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双系统三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建与实施”曾在“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向全国介绍和推广“广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是借助网络媒介和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提高成果推广方式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如广东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国学经典吟诵方法和‘三部五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将五堂经典吟诵观摩展示课通过网络向全国直播,创建了国学经典网络课程供同行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建立了国学学习公众号和微信群。当然,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团队的推广渠道和宣传能力毕竟有限,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还有赖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的发掘和指导,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宣传推广机制为学校和教师“搭台唱戏”。

(作者:曾令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副编审;耿丹青,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室助理研究员;李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学前教育教研员,助理研究员。)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19年第9期(下),转载需注明出处

 

头图来源|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微信编辑|肖雪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