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与创作的关系

作者: 孟罡 发布时间: 2019-04-15 阅读:( 6076 )  

《临帖与创作的关系》

李福明书法工作室  孟罡

一、从入帖到出帖:

临帖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满足于应用,即所谓的创作。说到创作就不得不讲入帖与出帖的问题,入帖与出帖是书法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临帖不等于入帖,入帖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临帖,入帖和出帖就是从临帖向创作过渡和转换过程中的桥梁。

                                             

黄宾虹临《大盂鼎》

黄宾虹篆书作品

清人朱履贞说:“学书未有不以规矩入,亦未有不从规矩出。”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要在用笔、结字、章法、墨色等方面熟悉笔性、掌握不同点画特征和行笔要旨以及体会不同作品的风格特征区别。初学书法,尤当用心。在此阶段,初学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仔细揣摩和用心体悟,这就是入帖。能够真正的入帖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点难度的,而更难的还不是入帖,而是深入的体悟和精熟的把握某一碑帖或数种碑帖的风格特征后,还能跳出窠臼,不为成法所囿,这就是出帖,任何碑帖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正确的认识它的笔法、结字的规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风格特征,进而更深入的把握它的审美情致,才能为出帖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黑女墓志》               何绍基临《张黑女墓志》

董其昌说:“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先入后出,要离得彻底,不沾习气,要以极大的努力打进传统,还要以更大的勇气打出来。

王铎说:“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入帖难,出帖更难,入帖是与临习的对象“合”,初期全为古人,不得有我,这是学习阶段,继而古中有我,这是理解阶段,出帖是在入帖的基础上与临习的对象“离”,我中有古,古为我用,这是应用的阶段。由此可窥得书法创作的堂奥。王铎把这种主动地“离”解释为“脱尽本家笔,自出机柕,如禅家悟后,显露本真。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王铎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清代姚孟起说:“学汉、魏、晋、唐碑刻,各各还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迨纯熟后,会得众长,又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入帖和出帖就是要在无我和有我上下功夫,从入到出是主动的,也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

任政临《王羲之手札》

二、从通到变

唐代僧人释亚栖说:“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本,是书家之大要。”米芾说:“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书奴也。”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们都反对与人雷同,成为他人的翻版而迷失自我的真性。他们反对步人后尘,并不是不学习古人,而是要学而能化,不可泥古不化。

 

弘一法师临《张猛龙碑》

弘一法师作品

陈老莲说:“只须取古人法、意,而不必斤斤计较于一点一毫之差。”郑板桥提出:“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们提倡的是要有选择地学,学的过程也是弃的过程,学其神情,弃其形骸。

  

沈曾植临《爨宝子碑》                  林散之临《乙瑛碑》

出帖的目的是要变化,“通”的标志亦在于“变”,宋代沈作喆说:“凡书贵能通变,盖书中得仙手也,得法后自变其体,乃得传世耳。”变是变化而不是变异,不是毫无章法的乱变,变化的基础即在于自心、自性、自情、自我,所以出帖的标志是能移人情,康有为说:“能移人情乃为书之极。”孙过庭说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变化的依据在于性情,变化要传达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心灵秩序和律动为旨归,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米芾译其曰:“最为杰思,及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孙过庭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不同的学书者,虽然学习同一家的书法,而结果会演变成多种面貌,随着个人的性情和爱好而显示出持有的神情姿态。

   

李叔同临《张猛龙碑》                    赵之谦《张猛龙碑》

 

三、以临代创

初学古人碑帖,以察精拟似为要,继之则不为形囿,师其神理变化。黄庭坚有诗日:“世人但学兰亭面,欲脱凡骨无仙丹,唯有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不学古人是谓无源之水,墨守古人则是泥古不化,因此临习古人经典不忘有我,方称善学,郑板桥说:“十分学要三分抛,各有灵苗各自标。”学到一定阶段,即可不必仰古人鼻息,而掌握其笔法、结字的规律与变化,为我所用。

在学书的过程中,往往是临帖有日,看似已初具规模,而每每自运,却又画虎类犬,总觉得哪里不对,究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从临到创的关系,临摹某一碑帖,关键是理解笔法和结字规律与变化,掌握用锋的技巧,认识笔势的来去出入,不必非要惟妙惟肖,徒为外形所囿,不究其外形变化背后的神理变化,捆束用笔而破坏书写性,结果往往会扼杀个性,把字写死、写板、写滞,应当将临习的对象放到一个更大的传统范围中去比照着学习,按照一种类型顺藤摸瓜,由此及彼地追溯探源,看的多、写的多、理解的多、体悟的多,就会有新的感受与表现,久之则转益多师,融会贯通,自然进入创作状态,形成一定的风格面貌。

临帖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创作服务,以临代创是联系临与创的最好方式,以临代创的目的在于解散束缚,这时可取字帖的某一部分,只传其大意即可,如赵之谦临《张猛龙碑》,何绍基临《张黑女》,王铎临《圣教序》,沈曾植临《爨龙颜碑》等,不仅打破了原贴的章法在风格上也进行了自觉的调整与探索。

 

 

 

 

沈曾植临《爨龙颜碑》

以临代创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临代创必须在学习到一定程度,对原帖中的笔法、结字、墨色、章法、风格特征、审美情致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以后方可进行,切忌急于求成,信笔为体。

2.  创作的作品须在风格上统一,不可杂乱,整体和谐,不可强为拼凑,致使诡厉造作。

3.  以临代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完成后要与原帖的气息对照,总结自诊。

四、以创代临:

书法学习进入创作阶段以后,不是将原帖束之高阁,还须要不断温习,从中汲取养分,巩固所学的笔法、结字的技巧,突出风格特征提高审美意识,加强创作的能力,以创代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以创作的方式临帖,可避免一味临帖带来的机械和枯燥,并将被动临帖的无我之境转化为主动的“有我之境”。

以创代临有两种方式,一是集字创作,择取原帖中的字例组成新的内容,因为排列顺序的改变,字势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集字创作不同于临帖意义上的单字选临,而是一个主动创作的过程,如集《石门铭》“秋月春风”联,上联中“逢”、“会”二字展放,“秋”、“月”、“良”三字收敛,下联中四个字都是展放之势,只有“峭”字敛收。在书写中要达到作品的整体和谐,就要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春”字适度的展放,“风”、“作”、“寒”适当收敛。如集《张猛龙碑》“秋草春风”联,“独”字过于紧密,宜适度展放,“去”字笔画粗重,宜适度弱化,“风”、“初”、“来”字宜适度收敛。

二是拟某帖大意创作,试选一内容,按某帖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进行创作,遇到原贴中没有的字,就要考验对原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了。如:张弩先生《楷书欧阳修诗》,是拟《张黑女墓志》的笔意进行创作的一件作品,通篇以《张黑女墓志》为体,略参唐人结字规律,整体和谐有序。

拟《张玄墓志》笔意创作的作品

无论是集字创作还是拟某帖大意进行创作,都要保持与原帖气息的吻合,以临代创的目的在于巩固临帖,故须以原帖为依托,不可任笔为体,然又不可被原贴捆束,缩手缩脚,以创代临可以训练对原帖精髓的把握与运用。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