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历史——我的教学主张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 张志勇
[摘要] 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而丰富的史料就是实证大数据。实证历史教学主张即从史实出发,用史料论证,遵从“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一历史教学原则,研究求证,大胆思考,谨慎解读,用科学方法和严谨态度进行历史教学。“实证”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导师生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态度、理念、策略、方法的准则,也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历史的最高“品格”。实证是“历史性”时代话题,是历史的本质,是历史的核心思维,是历史学“史论证据链”,是历史主体架构,是历史教师专业态度精神,是历史教学的主体内涵。历史源于“实”,研于“证”,用于“思”。这就是历史学与历史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 实证历史 实证内涵 课堂教学
读一本历史书,掩卷思古今,穿越时空见证人是物非;讲一堂历史课,导学寻实证,师生论道评点教学主张。
站在历史课讲台,浩瀚的历史资源犹如“大数据”般扑面而来。教师身临其中,用经验与智慧寻找着知识的一丝丝点亮、一缕缕真实、一条条规律、一项项得失、一个个启迪,引领着学生们感知历史,读懂历史,学以致用,成就学业,筑牢根基。这就是一位历史教师常态的“实证”故事,也是我长期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体验与感悟。
什么是历史?简单讲,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相对于现在的人而言,历史是不可亲历的过去式。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而史料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是历史存在的证据,对于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历史源于“实”,研于“证”,用于“思”。这就是历史学与历史教学的价值,也是我们尊崇的教学态度。
什么是“实证历史”教学主张?即主张从史实出发,用史料论证之。遵从“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一历史教学原则,研究求证,大胆思考,谨慎解读,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历史教学。“实证”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指导历史课堂教学达成既定目标任务;“实证历史”是指导师生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态度、理念、策略、方法的准则,也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历史的最高“品格”与价值所在。
一、实证是“历史性”时代话题
“历史性”时代,意即历史时间轴由一个个的时代标签延续而成,在任意一个轴标点上,历史之“实”与历史学之“证”都是共存的。历史“实证”是历史学永恒的常态,“实证”是任何时代都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历史是客观存在事实,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基于客观与真实性,在任何时代、阶段、朝代,它都是存在于那里,等待大家去发现与认知,并学以致用。因此,实证历史教学主张的提出,是基于客观历史本质、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历史学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任务驱动等因素所决定的。
(一)实证是历史的本质
实证历史是历史学科独有印记,因为历史“实证”才成就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又因为科学“证实”才证明了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及社会价值。历史的本质就是“真实客观存在”,而揭示这一本质的途径方法就是“证实”它。
1.历史表象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从历史表象来看,历史往往是史料的堆集、记忆的碎片,它静静地躺在那儿。消逝的历史仍然是可视、可听、可闻、可读、可触的,非常“真实”的摆在你的面前。历史的真实性是一种文化之美,历史的宽宏与博大,给学生留下取之不尽的知识财富和自主学习空间。历史波澜壮阔,历史包罗万象,历史合纵连横,历史海纳百川,历史学科连枝。思想进入历史时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历史犹如浩瀚宇宙,是立体的空间,我们会感受到历史的伟岸,自己的渺小;感受历史,让人无限联想,天马行空;历史富含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世间百态,冷暖人生、经验教训、人物春秋,都会影响改变一个人的成长。如此真实的存在、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细节、宝贵的经验和泛在的社会价值,都是历史学科特有的知识内涵。历史是不可更改的客观存在,它是真实发生的时空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因此历史教学要遵循客观真实、实话实说、实事求是、史论结合、让证据说话。我们不需要去创造创造历史,我们只需要去发现挖掘创造历史的过程、历史的本质、历史的精彩。
2.历史学定义“史论证据链”
历史学是一门专业性分类学科之一,有其天然的科学属性,因为它包含了历史事件与历史观的阐述。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即历史事件本身就是“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它要求在证据与论据之间进行真实互证和作出解析,因此对这个“史论证据链”的实证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定义。历史观则是对历史事件的阐述或叙述,它要求对历史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史实证据基础上,准确揭示历史事物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规律和特点,并得出科学准确的认识结论。因此历史学的科学性也突出体现在研究的样本要真而实,证据与方法也要证而准,研究的成果结论才能更正确可信。
3.历史教学用“实证”说理论道
在历史知识结构与历史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忠实于历史本真的知识、规律与认知结构,这是历史实证的坚实基础。教师在客观真实的史学资源证据基础上,以通史性、专题性的教学过程和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思考历史事件的萌芽和变革、查找历史证据、独立完成研究;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客观规律、多元与共性;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实证历史要求针对史实进行认知与再认识,用合理、真理、科学的方式处理大量资料数据,从而学会解析、学会技法、学会应用。实证历史教学的一切源点,即给学生提供大量一手实证史料,这些史料如同一块璞玉,师生共同去观赏、了解、分析、研究、发现、打磨、反思、体会等,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使用有效的学习工具与方法,并确保这个学习过程的真实、严谨与科学性。
在提升学生学习技巧与方法方面,掌握对历史真相的资料挖掘、问题发现与思考能力。这些技巧与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实证能力水平,可增进师生互动研讨交流,总结学习经验与规律,树立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认知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养成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历史学科厚重的文化内涵有其独特教育功能和育德优势。大量的历史案例和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就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历史实证,能够有效培养以中华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文化素养,立德树人,在培养未来社会的成熟公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证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
十多年来,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一直在改革创新,历史教学教法与课堂生成性学习上也催生了很多务实、创新、成功的“实证”教育教学案例。有关历史教材、教参资料的修订和完善,也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实事求是地“精准调节”,例如更精简的导言、准确的文字表达、刷新的图文照片、更准确的观点论断等。还有一些重大史实问题的界定,例如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样的调整案例,都大大增强了史料真实性和史学信度。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重点编好历史与语文、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从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材,并正式于于2017年9月开学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历史学科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重视度,首先是它所承载的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中华文明与精神博大精深,历史的“实证”价值是大国崛起迫切需要的。其次是历史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历史积累的“实证”内涵。再次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每一次的修订编撰,都在进一步科学优化,更突显历史学科教材教参的实证性、准确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例如针对历史正文小字、历史图表、文物考古图片等内容的更新等,这也是对历史实证的补充完善。我们不能忘记重庆地区曾经长期使用的川教版历史教材,其严谨实证的编著态度与优质的编写质量,为广大师生学习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对新的部编教材更充满着期待。
(三)实证源于历史学科课程创新基地的任务驱动
2015年起,重庆市在教育顶层设计上学习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教育发达地区的做法,大力推进“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展示了重庆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力度非常大,推进非常务实,期望值很高。在首批20个课程项目中,我是全市首届唯一的“重庆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成功立项负责人。立项成功得益于学校历史教学业绩和质量水平的“实证”:110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文科教学文化、优良的学习环境、雄厚的软硬件条件、特有的学习资源与技术支撑、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有效融合、“Moodle课堂”、特色团队教研、重大科研项目、历史名师工作室、省部级获奖成果,以及历史学科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和持续、稳定、优质的中高考业绩。在近2年的项目建设活动中,历史项目团队再次用务实的规划设计、新常态课堂、互联+历史创客教育、高中历史学科教室、五大历史教学研平台(教研平台-历史课程创新基地专用网站、技术平台-moodle课堂教学MOOC平台、学习平台-课堂+网络、资源平台-学校自主资源库、合作平台-张志勇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等),扎实推进“实证历史”在学校生根、开花、结果。学科基地如何建设与创新?破解方向主要是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历史学科文化、历史学习案例等,并据此做出实证历史研究方案。我们的实干与付出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这都是我们的“实证历史”教学结晶。
二、实证历史的核心思维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史料实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养成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均以实证为基础
有关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最初提出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后来进一步凝炼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一内涵的优化与粹取过程,进一步凸显了历史学科的唯物之“实”与史料之“证”,这是五大核心素养的依存基础。
“唯物史观”是提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活动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与方法论。如果说其它四个核心素养是对历史存在、历史证明、历史解读和历史价值进行阐释,那么唯物史观就是整个阐释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确定以客观历史事物的存在为前提,唯物是学习、认识和开展历史实证研究的已知条件,唯物史观是实施历史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也是科学实证和辩证学习的基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培养和建构学生系统健全的历史认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历史时间和空间对事物进行认知、观察、分析的观念。一切历史活动都是在在特定、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有了客观存在的历史时空定位,才便于确定和认知史实的真实性,一切学习研究才有其实证意义;“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收集、整理、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史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并作出严谨科学实证的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历史解释”是指依据对史料的认识和鉴证所获得的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论的能力。教师对史实的提炼、总结、整理、叙述、评价、立场、观念等历史解释,都必须建构在实事求是的历史实证基础之上进行准确价值判断,力求“论从史出”, 做到全面、客观、辩证、公正、正确。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家国情怀”是对史实进行客观实证与史实价值研究的辩证统一,即从历史实证研究中凝练出它蕴含的积极社会价值。历史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发展过程,也真实地还原了一系列丰满的正能量故事。建立在大量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传统优秀文化事例基础上的价值观,是有人生奋进和社会意义的,它有利于学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进而转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营养剂。
2.“史料实证”是历史主体架构
我们遵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确立以“实证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阐明历史教学的实、证、论、用,通篇的印记其实就是“实证历史”,其中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更是直接强调了此观点,而史料实证又是实证历史教学进行解读和研究的源点。
(1)史料实证是史学界共识
从中西史学发展的角度看,注重史料实证使历史学成为一门较为严谨的学问。西方史学,如 19 世纪德国兰克学派强调“据事直书”;20 世纪以来的法国年鉴学派倡导“新史学”,注重扩大历史文献使用范围。中国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胡适主张“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陈寅恪还提出以诗证史,将史料的使用范围延展至文学领域。这些成果影响了历史研究与教学。据此,20 世纪初英美各国提出了史料实证历史教学理念,历经百年实践,逐渐流行并不断得以强化。在中国,史料实证最开始传入是在 19 世纪下半叶,中国遭到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面对敌强我弱、积贫积弱的局面,中国人总结失败的教训,认识到要想改变眼前的现状必须要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证科学,于是实证主义思潮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之后,“史料实证”在严复、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顾颉刚、傅斯年等人的推崇下发展开来,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史料实证已越来越得到历史学家们和历史教师们的重视,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依据。
(2)大数据时代倡导实证精神
今天的社会已经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与媒体发展迅速,文化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众多纷杂繁复的信息充斥各种传播平台,对于历史的各种重新解读甚至是误读、戏说、反转、改编充斥其中。这一大势潮流也影响到历史学习,出现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在史学研究或史证学习过程中,表浅化、快餐化现象严重,导致史学知识研究不深,积累不够,在历史学习上遇到硬伤。学生薄弱的历史甄别、实证能力已严重阻碍他们对真实历史的了解,进而对历史的认识也开始混淆不清。甚至有部分学生长期受到某些多元而不严谨的网络文化影响,在阐述历史或总结结论时,往往依据网络、影视作品和演义小说之类的证据,对真正了解历史、形成正确史观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历史观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从端正历史态度、追求历史真实的教学角度出发,实证历史教学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然而在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实证历史素养的提升和培养尚显不足,现实与理想还有差距。类似现象与问题目前已经引起学界严重关注,迫切需要通过学校与全社会共同努力,进行针对的史学鉴别、引导和修正。强调史学实证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指导,还历史真相,重振历史学科的“实证”精神。
(二)历史教学“五求”的实证要义
依据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出和遵循实证历史教学的“五求”思维,即求真、求证、求智、求善、求用。
“求真”即求真之实。是指历史学以揭示历史的真实为目的,即尊重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要求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实事,探寻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此乃历史的史实与证据。
“求证”即求证之法。在教学中尊重史实、史料等证据,追求有充分证据的材料,这是我们的原则。要学会收集证据、辨别证据、证明论断,“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此乃历史的论辩与方法。
“求智”即求智之慧。体现在历史学习在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内涵、拓展能力、提升思维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真正使“读史使人明智”得以体现。此乃历史的生成与智慧。
“求善”即求善之德。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史实中蕴含的丰富历史经验和人生哲理,融合学生核心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弘扬史实中大量积极向上的鲜活事例及精神思想。如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民族文化、中华美德、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倡导正确的价值观,立德树人,以正能量引导学生。“求善”始终是教育的最高要求和标准,正确的历史观将带来古人无穷的智慧,教师从千年的历史中引领学生学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被扭曲、极端的思想蒙蔽,教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拥有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教书育人承担的是培养中华民族优秀人才的责任,可以说是最伟大的职业之一。在实证历史“求善”思维下,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世界的每一次起落,你都用最理智的语言,最有力的证据去进行解读,如此,历史老师才能真正转化成一位历史的搬运者、传承者。此乃历史的育德与励志。
“求用”即求鉴之用。要吸取历史事物因果联系、意义影响之经验与教训,借鉴启示,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与得失,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从历史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启发,形成新的认知,并最终内化为新的应用与创新。此乃历史的应用与价值。
以上每一点要义的概念与解读,都是依据大量客观史实进行实证得出的结论。事实上“实证”不仅强调上述“史料求证”,在其它“四求”上也是共性存在的,而且也都是通过大量的实证关系才能得出的“求实”答案,因此“五求”最能够全面表达实证历史的本质。
(三)实证是历史教师专业态度
实证精神是历史教师专业技能素养中必备的态度,这是缘于历史学科的特殊要求。历史教师必须严谨地依据于教材的观点,依据于客观史实与发展规律,依据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真实再现,精准求证。
实证历史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尤为要求教师自身要尽可能地储备高质量的、多数量的史学阅读和教育教学理论。一般教师通常使用现有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教材通常由于篇幅的限制,呈现的史料并不丰富甚至比较缺失,学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知识点。那么要想突破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得多阅读,并且是有意识地高质量地史学阅读。这种阅读立足于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去寻找和翻阅相关史料,多角度的了解各家各派的观点,深入理解观点的证据,从而在教学实际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并设计多角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除了阅读,历史教师还应当利用实地考察的机会积累史实素材,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实证历史教学备课。要有效培养学生实证历史的思维,教师自身也会成为学生的实证,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当好示范者和引路人,教会学生领悟历史学者务实求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解决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教师悉心言传身教,才会成功将“实证”学习品质真正传递给学生。
三、实证历史教学的主体内涵
构成实证历史教学主体内涵的因素,除了前面涉及到的相关实证历史概念、实证本质、实证思维、实证态度与实证精神等之外,还需要从不同维度来梳理“实证历史”的相关要素。结合前面所提到的一些观点内容,可归纳为十二点实证历史教学立意。
1.实证历史需要“证据”
即“实证历史”的“史实选择”。无论是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或是历史教学,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真实性,这是一切历史学科活动的前提。我们展示给学生的史实如果本身就有偏差,那从这个源头得出的结论就会错误,因此寻找真实准确的一手史实素材至关重要。“证据”更强调的是根据需要所选择的精准有用的真实性,是在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依据教学目标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史实选择。论从史出,任何历史人物事件的活动与存在,都是有其特点因果的,都与当时的环境、条件与阶段特征相关的。因此我们在众多史实证据中,要善于发现与它直接相关的要件。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有效用的历史信息,尽可能全面、辩证、科学、实事求是地证明已知的教材论断或个人观点,也鼓励学生凭借充分的史实证据得出自己的新观点,分享教学成果。我们采用的历史证据来源可以非常宽泛,不只限于直接的史料记载,还有涉及相关知识及时空、线索、纵横结构,从侧面验证的历史史实等内容。“摆事实,讲证据”,这也是融入历史血脉的常态思维。
2.实证历史需要“证实”
即“实证历史”的“论证过程”。亦即历史教学“五求”思维中的“求证”,它是开展历史教学至关重要的实际运用,是达成课程目标任务必不可少的教学细节。
历史研究无论先有材料再得出结论,还是先抛出一个观点,再找材料证明观点,都是科学可行的实证历史研究方法。前者是研究历史现象,将许多史料记载的材料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将有疑点、不可信的材料排除,然后根据确凿可信的材料做出结论。后者是先根据历史结果、现象做出结论,然后去寻找支持自己论据的材料,对历史进行倒推和验证。这两种方法都必须经过缜密的逻辑思维推断,然后进行研究,用研究结论证实史实。此外还要考虑学情问题,从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能力看,只有细心准备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认知水平的实证材料,才能使学生有效通过实证过程,增进历史理解能力。
3.实证历史需要“发现”
即“实证历史”的“问题探究”。历史课堂教学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但参与的方式与效果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历史课堂学习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答对问题或获得准确的答案,而是能够“发现”问题,特别是从大量教材文字中、从大量史料中、从简单易懂的文字表述中、从众多已知的结论答案中,能够找出老问题,发现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姑且不论这些发现的问题正确与否,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原有的教材编写内容或观点结论,一定要在课堂上大力提倡类似的学习方式。
历史是一门没有尽头的学科,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每一个新的史料挖掘、每一个新的命题出现,都可能对我们已经认知的历史产生巨大冲击,这些冲击也许将影响甚至推翻之前的历史论证。例如对史料的作者和与所研究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新发现和推断,将对史料的可信度产生新的影响。所以不断的挖掘,发现,研究、探索、再发现……这些都是实证历史思维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4.实证历史需要“体验”
即“实证历史”的“参与感受”。历史都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缺点,即难以在现实中经历、展现、触摸。所以参与、体验和协作感受也能够算得上是弥补的一种形式,对于实证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阐释。在中学课堂中,将历史承载在某些历史文文物或样品当中,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大量历史事实的“证据”又如何展现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以通过媒介来重现历史片段,如利用图片、漫画、视频、VR(AR)等形式;二是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展览馆、博物馆,去直观感受历史中存在于今的古物,让他们欣赏千百年前人类文明留下的遗产;三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组织户外实地考查,“故地重游”让他们看看真实的历史场景,进而联系历史事件,通过历史痕迹印证历史知识;四是互相协作,依据历史的真实场景进行教学设计,在情景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们自己去演绎历史人物,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场历史片段,带入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更有效地理解历史故事中深层次的信息。
“实证体验”是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从课堂听课到自主参与学习,以各种体验形式来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确信真实的历史。特有的场景式体验学习活动,是实证历史为历史教学做出的贡献之一。
5.实证历史需要“课堂”
即“实证历史”的“教学环境”。历史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史论结合,相互印证,互为依据。这些都是只有在历史课堂上才会出现的场景,这也是历史学习环境中师生最出彩的环节。在历史课堂上,学习的最佳方式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大家将史实“呈堂证供”,一起来研究、发现、解析、点评,最后大家得出最接近真理的共识。这是历史学科独具魅力的过程。因为无论宏观的历史或微观的事物,在课堂上都成了可供参考的案例资源,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研判史料,案例式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抽丝剥茧的推理分析,也会给学生带来别样的学习乐趣。
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因素有考试评价、课标、老师、学生、态度、状态、方法、能力。课堂,是教师最有权威、最有自由、最有存在感、最有机会实施自己教学方案的地方。作为历史老师,实证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约束,“我的地盘我作主”,除了课标不变,什么都可以变。随便哪种版本的教材、资料、条件环境,都是从属于你的内容重组和教法选择。文科有文科的教法,实验班有实验班的教法,特长班有特长班的教法,这些教法都是由你来独立设计并完成的。只要能够体现有效的实证教学主张,你完全可以大胆尝试多样化的教法和学法策略,例如可以借鉴理科例题方式、传统方式、活动体验方式、考古考证方式、影视方式、启发讨论方式、自命题方式、纠错方式、现场答疑方式、找错寻宝方式等。但不管采用那种方式,特别建议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时间,相信学生,不要事事都在包大揽。比如,历史课本一般学生都是看得懂的,那不妨多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教材基础知识,教师慎做简单复读机的工作,这在高初中各年级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都是可以尝试做到的。
6.实证历史需要“学堂”
即“实证历史”的“学习空间”。新课改理念的重点是将课堂的主体核心聚焦在学生上,传统课堂上的教师主体、主讲等要素都要让位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逐步完成新的角色转换。变课堂为学堂,更尊重学生的存在,以“学”为特征,教师的作用更多表现为“导学”和“助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都要求更多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悉心指导。重点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借鉴并摸索自主学习的途径与方法,重视能力培养,真正做到学会、会学。如果说传统的历史课堂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实证学习,那么现在的“学堂”才是教师协助学生进行实证学习,这在理念上和行为上是有极大差异的,而且后者的学习有效性是可以预期的。
历史学科的实证特点,也可以借鉴理化生学科式的“实验教学”方式,这个实验的对象就是由大量的实证信息与数据构成的史实材料。让学生亲自参与和收集分析这些史料信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这个专业性强的“学堂”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会有更强的记忆、理解和不一样的感悟。作为教师,要大胆将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给学生留下问题,留足自主学习、反思、提问与练习时间。自主学习时间就如同电脑中的内存一下,内存不足会导致电脑过载死机,内存充足会让电脑运行迅捷自如。因此,只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与掌控,将课堂变成学堂,将教师的时间变成学生的时间,学习生成就会产生倍增效果。作为学生,“我的学习我作主”。这个作主还包括自己的主动学习、主动争取。如果老师没有给学生“作主”的时间和空间,就应该做自己的学习安排、学习记录。听课和看书要有需要选择性和侧重性,甚至做作业也要争取有选择性。要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求教老师;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甚至作业完成时限;每天要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安排,哪怕时间不够,休息不够,哪怕只有10-30分钟是属于这种性质的学习,坚持下来,量变会有质变。当然,如果遇到老师在课堂内外都考虑到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是最幸福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大家期待的。
7.实证历史需要“建模”
即“实证历史”的“学习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建模”是一种建立在历史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学习设计与课堂学习模式,即建立历史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立足于实证,对课情、生情进行调研分析,对学习生成进行预测与调控,最后形成实施方案。它要求立足于历史课标知识体系,对一堂课进行量身构建,具体有策划设计、认知结构、教学环节、学习模型、思维导图等,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策划。在这个建模设计中,很多提法都有新变化,如备课称为备学,教案称为导学案,课堂称为学堂,教法称为学法等。
作为历史名师工作主持人,我在课堂教学建模上做过一些探究,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按照上述观点进行课堂教学立意,设计了五个学习环节:第一环节是“导入”,是以主题线索引入立体知识空间,配合以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进行演绎和点评,启发质疑、问题激趣。第二环节是“自主学习”,事先并没有安排课前预习,人手一份“导学案”,学生结合导学案内容要求、课标要求、教材图文资料等进行阅读思考,并在教师示范下同步绘画完成本节课内容的思维导图。一般用时1/4课时,留足时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环节是“学生讲课”,没有看错,就是选择几位学生代表,按照我指定的问题和要求进行体验式授课,这是比较新颖而且有效的一种方法。然后又选择另外的学生同步进行点评,这个补充点评事实上是非常出彩的。此环节也用时1/4课时。第四环节是“教师点评”,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真正的讲课时间,以点评的形式对前面学生所讲所评进行再讲评,巧妙地将本课的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出现的偏差逐一给予纠正、总结和完善。第五环节是“学习巩固”,比较灵活,可由学生自主总结,也可由教师选用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来评点,也可设计好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判定式小结。在作业要求上也分三类:一是要求全体学生自命题“问题设计”,可不要求答案;二是要求用100-200字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浓缩”;三是布置书面练习作业,也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分成2个不同难易层次提出要求。第六环节是“答记者问”, 是课堂的学习互动与反馈。这是根据课堂余留时间弹性安排的,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向老师随机提问或质疑,教师逐一作答。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思维尽可能处于激活状态,也增加趣味性。这样的历史课堂效果怎样呢?历史学生科代表每天都有一项任务:笔录课堂状况。其中记录有一句学生评价最能说明情况:“学好、考好,学得愉快,好喜欢历史课!”在这个历史课堂案例中,设计和建构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如何让学生成为主角?如何结合学生实际与历史课标实际进行组织策划?师生互动性是否合适合理?历史课堂是否充分体现了实证历史的特性与方法?如何让师生都能够增效减负?个人认为这个历史课堂建模体现了实证历史教学主张,是有借鉴参考价值的。
上述历史课堂“建模”案例中,实际上也包含了“教学建模”和“学习建模”两种,是可以按需要独立操作的。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证历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提升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形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价值观培养的基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史料,在史料中发现有效的信息和线索,通过思考探究来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进一步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自己的结论或生成新的观点。以实证为核心的历史课堂建模结构,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解读历史,构建自己看待历史的视野,从过去看现在,从现在看未来,形成联系的、全面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8.实证历史需要“个性”
即“实证历史”的“个性风格”。古今世界,千奇百怪。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事件也是各有不同,各具特点。历史的真实性也期待教学体现针对性,也希望执教者有真性情。实证历史尊重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
什么样的教师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首先是有一定性格特点的人,但这里更多是指教学行为上有个性特征的教师。其次是在课堂上有自我教学模式,有个人的语言形态魅力,教学设计和过程环节有特色亮点的教师。通常教学风格是指比较成熟、稳定、有效、学生欢迎、教学质量好的个人教学模式。这类教师多数都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并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反思,不断更新完善的结果。他们是用大量的时间加汗水,以及个人教学智慧“实证”出来的名师。而且这类优秀教师一般都有较鲜明的共性,即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研究、善于实践。每一位成功走过来的教师,一路上的风景都是他通过“实证”努力付出的代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老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要成长为一名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名师,一定要做一个明白人,即善于思考和钻研者。实证思维告诫大家不要做旁观者,要做有心人。自己存在的问题与需求要弄清楚,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帮助或提升。要知彼知己:自己的研究能力如何?自己有什么研究特点?成果特点?能力特长?未来的发展潜能如何?再用换位思考:怎样让学生喜欢历史课?这是历史学科研究问题;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问题;怎样让学生喜欢你?这是个人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研究问题;怎样让领导喜欢你?这是教学能力研究问题;怎样让家长喜欢你?这是情感态度与考试成绩研究问题。这样你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去完善和提升发展。《中国教育报》(2013.10.23)提出“研究型教师务实之路”有四点做法:学科知识需要点滴积累、发现问题需要敏锐洞察力、反思习惯需要培养、教育诊断能力需要磨炼。真正要做到这四点有难度,但可以朝这些方向努力“实证”,让自己做得更好。
9.实证历史需要“研究”
即“实证历史”的“学习思考”。主要针对实证问题、实证能力、实证应用、专业发展进行思考与研究。
第一,研究实证历史本身,这也是本文的主题。提出实证历史教学主张,就是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什么是实证?为什么要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主张?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就已经在思考历史的本质、实证的特点、实证的要素等。只有弄明白了这些内容,才能够胜任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教出合格的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好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实证历史话语权。
第二,研究教师实证能力,即研究历史教师本身。需要研究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学设计策划组织能力、创新思维水平、历史专业知识素养、历史学科教学技能、历史实证方式方法等。其中最关键的是探讨和研究实证教学的方法,提升研究力和教学力。教师实证水平的高低,还与他的实证态度、实证精神、知识结构体系、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个人的经验积累相关。
第三,研究实证应用。如何落实?应用效果?常态的应用主要在历史课堂,也会有一些课外主题学习活动展示实证教学。“教学相长,功在教研”,实证方式的应用实践没有固定模式,鼓励每一位教师或每一个课堂都有自己的做法,总结应用案例,打造特色亮点,积累成熟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
第四,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即学习能力。学习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真实存在的问题,是不足?是薄弱?是空白?据此来确定学习研究主题,再选择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或课题研究。因此学习研究过程关键也在于“实”。一是学习需求要实,主要是个人方面的需求,否则是务虚和浪费。二是培训内容要实,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学到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性要强。三是专家指导要实,及时交流,有效指导,有科学的学习设计、规划、方案和保障。四是自主学习要实,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学习形式既有被动的安排活动或交流培训,更需要主动的自主学习,找时间找资料来学习充电。历史学科充满实证性的哲学思想,做人做事做学问必须脚踏实地。历史教师通常还有更高要求,因为历史学科与众不同的特点,历史教师是一位知识与思想博学者、文理兼通的学科跨境者。名师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用努力与汗水踏实每一步脚印,必须要有一个自我实证、自我升华、自我成长的学习过程。
10.实证历史需要“STEAM”
即“实证历史”的“学科互助”。现在流行一些新学习形态,比如翻转学习、融合学习、项目学习、深度学习、STEAM(或STEM)学习、混合学习、创客学习、能动学习等。这些新学习形态汇集了主体学习、兴趣态度、综合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实证研究、成果分享等学习要素,极大地刷新了一线教师的教学认知。STEAM一词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 Mathematics (数学)的缩写,这种学习形态是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揭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未来社会期许的教育不是“记忆答案的教育”,而是每一个人“创造答案的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必须从“知识本位”走向“素质本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而这个学习变革进程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其“实证”的学科优越性,更能够融入这些以实作、动手、体验、创新为特征的新学习形态。
STEAM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方式,从全学科、整合性的角度面对问题。实证历史也非常需要这种多学科的“陪伴”,其“求用”功能其实也包含了“互证”、跨学科协作学习的思想。在不同学科的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互为联系,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佐证。地理为历史文化打开了空间叙述,语文为历史材料做出了细节描述,数学为历史数据进行精密的推断和计算等等,而历史则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教师以跨学科思维更新知识系统和培养计划、培养方向。学生则通过跨学科学习能成为多方位的思考者,拓展了思维观念。下面是两个实证性历史STEAM案例。
案例一:重庆市首创建成的“江津中学历史学科专用教室”
基于环境条件、资金条件与特色创意,统筹兼顾六合一设计。教室由教学活动区、文物展示区、学习实作体验区、阅读休闲区、会议交流区、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展示区等六大功能区组成。教室功能与其它八项历史教学项目融合推进,如历史专用教室、历史课程创新基础、历史创客工作坊、历史名师工作室、学生历史学习社团、西南大学及重庆大学历史实作基地、聂帅馆共建单位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良好互动体系,让实证历史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产生整体性影响。该专用教室以“内六外八”的建构应用方式,整合了多学科、多领域、多项目的协作互联,围绕“实证历史教学核心”提供有效服务。
案例二:重庆市首创唯一的“实证历史创客工作坊”
“实证历史”就是我们的创客态度,工作坊是一个具有理工科特点的文科创客空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工程,包含有创客教育理念、创客教育计划、创客时空环境、创客课程(STEM)、历史学科特征、学生主体社团、数字化信息技术及工具、创客项目主题、创客活动体验与实践、创客文化、创客教师队伍等。教师在工作坊可以运用板书、板图、挂图、模型、标本、录像片、投影片、实验、计算机课件等先进多媒体技术。学生也可以直观面对历史文物实体,可以亲身体验虚拟VR,可以切身体验历史模具的陶艺制作、文物修补等。工作坊在创客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其设计、建设与运用情况,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多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支持,文史、政史地等学科有机结合,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化学、物理、劳技、美术等学科创造性结合,构建出一种典型的基于创客空间、跨学科、混合教育模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学科知识交叉应用很常见,体现了跨学科交互教学教研效果(STEAM),这也是今后学习的大趋势。
11.实证历史需要“技术”
即“实证历史”的“信息力量”。今天的教育信息技术及应用迅猛发展,短短十余年,就经历了电教时代1.0、信息时代2.0、互联网+时代3.0、人工智能时代4.0。从数字到数据,再到智能智慧,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掀起了“学习革命”浪潮。目前正在推进的“智慧校园”更将会在学校面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游戏化、情景化、现代化,“泛在学习”已具刍形。未来的课堂,一定是有技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技术深度融合的课堂。
信息技术犹如给实证历史教学装上一对翅膀,未来的历史教室将会是桌面云、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普遍应用,各种网络媒体资源像水、电、空气一样方便地广泛共享。而且全新的教育技术会超越时间(课程表)、空间(特定课堂)、教师不足的限制,让历史学习无处不在!让历史资源随处可证!海量的历史资料将实现数字化和数据化,通过流畅的网络宽带实现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的快速传输,可随时随机或同时多机使用同一资源,实现多媒体资源的网络共享。技术将作为实证学习的强大工具,让学生获得更直观、更客观真实、更全面齐备的史料信息,包括其中大量的珍贵收藏的原始文件等,还包括教师创作的原汁原味的原始课件、教案,都会在第一时间让学生得以自主共享。而且师生的学习成果也通过数据网络很快也成为新的历史资源被大家共享。特别是全国物联共享的各大网络历史博物馆,给学生的实证历史学习带来丰富的视觉盛宴,极大提升师生的实证历史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挑战着教育自信,也增强了实证历史教学的自信。在已经到来的智慧教育时代,要积极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技术、平台资源和应用软件,做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历史教学品质,用“历史智慧”成就“智慧历史”。
12.实证历史需要“创新”
即“实证历史”的“保粹开新”。创新是学习不竭的动力,“实证历史”的学习也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焕发生机。未来社会期许的教育不是“记忆答案的教育”,而是每一个人“创造答案的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必须从“知识本位”走向“素质本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这就需要教育创新,其内核是鼓励改革、鼓励实作、鼓励设计规划、鼓励开放思维与共享、鼓励个性发展、鼓励积极态度与创新精神。
“实证”是历史教学的常态,但实证的方法与手段是多样而新颖的。前面提到了很多有关实证历史的教学规律和途径方法,历史教师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思路进行改进和创新:第一,联系生活。历史是对过去生活的记载,同样,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它们的痕迹。比如从学生使用的书本导入课题,历史中的纸张是如何发展的;又比如从汽车导入代步工具的发展过程等。学生能够轻松理解,也能调动兴趣。第二,更换研究视角。比如老师可以在讲某一段历史的时候,尝试换位历史人物的身份来讲述这段传奇王朝的亲历故事。这种讲述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引领他们沉浸在角色人物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历史课程生动有趣,还能让学生们回味无穷。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从诗歌、文字、语言、风俗等许多角度还原历史,印证历史。第三,建构思维导图和倡导历史漫画。前面谈“建模”时提到了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创新运用,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推行“历史漫画”创作活动,由学生亲自制作的作品别有创意。这两种行为都能使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内容匹配,达到印象深刻的目的。思维导图可以将繁杂、多重的历史史料清晰呈现,有理有据是它最强的认证。而图片、漫画加入其中可以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程度。而且多种类型、方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一直能够处于新鲜、积极的学习状态。
“创新”是有效推进“实证历史”进程有力工具。前面所例举的历史专用教室建设、实证历史创客工作坊、历史课堂教学建模案例等,它们的成功运用,都利益于很多创新设计。在建设“重庆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过程中,更是通过学习培训、制度激励来积极鼓励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培训了一批历史骨干,增强了历史教研团队战斗力,形成了江津中学实证历史教学特色文化。
四、结束语
实证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也是历史研究的必备品质。除了本文提到的实证历史“五求”和实证历史教学的内涵外,实证历史的培养策略也应该得到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们的重视,尤其是加强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运用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本身的实证态度养成。对一名合格、负责的历史老师来说,是否追求有证据的史学态度,是检验教学严谨程度的首要标准。实证历史教学让历史不再从抽象的观念出发解释世界,而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从现实出发,科学地还原历史。“实证”不仅使历史得以澄明,而且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可能。
实证历史源于历史学科专业,是我们的底气和自信;
实证历史植根于学科素养,是我们的教学态度;
实证历史呈现学习新常态,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构建策略与努力方向。
实证历史——我的教学主张!
2017.10.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