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 万能艳/朱凤江/周 勋/易正杰
万能艳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省特级教师。
本文以名师工作室总结和综述的方式对前期学科整合实践研究的成果进行了阶段性的整理与梳理,主要针对为期四年相继尝试的“体育+N”模式的多学科间相应元素整合过程的回顾与未来的思考。
一是体育与艺术学科的整合:遴选学校“十大精品课程”中最优的校本课程,应用体育学科元素的武术与音乐学科元素的节奏律动、(鼓乐和欣赏)、美术学科元素的造型(绘画、陶泥和纸艺)进行了为期四年整合的实践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武·艺”整合校本课程和相应的校本教材用于教学实践。
二是体育与信息技术和艺术学科的整合:将体育学科的各项元素教学内容及动作在云平台上以不同音乐背景,进行云端导学、云端师生交流,通过云端影像资源来和随堂拍照、绘画,标注、随堂直播等用于学科整合教学。
三是体育与科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在教学中尝试整合科学、体育、信息三门学科的教学优势,以科学为核心、体育为载体、信息为辅助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学。
四是体育与品社(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体育教学是实施高效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实现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这两个学科间元素时最能深度整合的学科,而且学科间的每一个元素的教学内容都能很好的整合教学。
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体育+N”学科间相应元素的整合,不仅助推了学科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且也使师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健康发展;同时建立起了各学科教师间的“共荣圈”与“共同体”,更深化了“灵动教育”“绿色体艺 和谐健康”以及“体育+N”学科整合模式的理念与内涵。更使学科教育真正根植于健康与人文有机统一的沃土之中,更好的回归自然天成的生长式教育本真的价值理念;力求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立足于广阔的时代生活背景,加强各学科与社会、生活、自然、家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施 “宽厚、开放、丰实、健康、灵动、安雅、创新”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学校课程建设,有效的打造了精品校本课程中的精品,尤其是填补了国内外该项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 学科整合 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N”模式 健康发展 尝试与思考
1.背景与意义
1.1个人与团队成长的历程与需求
一个人做一件成功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群人长期坚持做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延续性的事情。笔者从踏上工作岗位那一刻起,就想着要做一件有意义工作,做一项别人没有做过的事,那是三十年前,每天除了课堂教学外,就是听其它学科教师上课觉得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每天坚持听不同学科的课,收获很多,思考也更多,尤其是思考着:若是把学科间有些内容相互渗透与融合该多好啊!让体育、音乐和美术完美结合会更好。曾经尝试过各个学科的渗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教育不断改革,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从“九五”课题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十五”课题的“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十一五”课题的体艺特色研究、“十二五”课题的体艺校本评价到“十三五”课题的“武·艺”整合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二十多年的思考、尝试与研究,让我们积累了一定实践与研究的经验,尤其是在借助前期的课题研究成果为下一期课题研究做铺垫、下一个课题来延续前一个课题,这样不断创新,不断循环往复做下去,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我们不仅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即将完成了体艺学科的完美整合,而且“体育+N”多学科间相应元素整合地尝试与实践和研究也一直在路上。
1.2时代发展与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紧跟时代的步伐要更加紧密与快捷。在2014年3月30日,由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中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也指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为主要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任务了。同时,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科本质出发,对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要求,明确本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学科整合势在必行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要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统筹各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语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综上所述,为了培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全面、健康的人才,加强各学段衔接与各学科间相应元素进行整合势在必行。
3.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体育+N”多学科间元素整合的尝试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包括提高运动认知、学会运用技能、发展体能;健康行为主要包括锻炼习惯,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通过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提高适应能力;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是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不仅在其它学科元素中渗透,而且还能在其它学科元素渗透中发挥它独特的功能与育人价值,于是,我们尝试了以体育学科为蓝本,进行了多学科间相应元素的整合的尝试,来创建“体育+N”多学科元素间的整合模式。
3.1.体育与艺学科整合填补一项国内外该项研究的空白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的全面发展,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行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建设有特色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为基础,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艺术活动内容体系,形成学校的体育、艺术项目传统。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师生学科核心素养健康发展。
一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传承与升华的需要。本校是体艺特色学校,其育人目标是培养“健康、灵动、安雅”的阳光少年。学校从“九五”开始,就引导体艺教师精诚合作,开展了延续性的课题研究,来创建体艺共荣(融)圈与共同体。同时,以“万能艳名师工作室”为研究平台,在结束“十二五”课题研究后,接着参与国家子课题研究,同步并相继进行了省级课题——《武·艺整合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为学校的体艺特色增添了新的内涵。考虑学科整合是促进师生学科核心素养健康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艺术素养、文化成绩都处在一个瓶颈期,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等方面也有待于激发、培养、改善与提高。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结合体艺学科特点,对优质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续与拓展,让体艺校本课程更有深度和广度,打造“体育+N”的校本课程整合。
二是学科整合是体育与艺术学科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艺教师的通过多年多项的合作,我们考虑以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让精品课程更加精品,也更好地完善前期的课堂研究,以“武·艺”是与武术为经,艺术为纬,让其根植于体育健康与艺术、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的沃土,回归自然天成的生长式教育本真,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健康、和谐发展,立足于广阔的时代生活背景,加强体艺与生活、与自然、与家庭、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教育。用生命的活力催生体艺学科学习的张力,全面落实体艺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发挥体育和艺术教育为学生终生奠基的功能作用。让体艺学科知识和技能带着生命的体温,充分关注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让体艺学科素养生成在鲜活的生命体内,成为浸润生命力量源泉。因此,本研究在理论上是以人本主义、活动课程论、多元智能等理论为依据开展的。主要运用了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的观点;经验论教育和活动课程理论的观点。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质的观点;运用了视觉空间、肢体运动、音乐等多元智能理论。
三是体艺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在“武·艺”整合研究上,力争应树立多元化的观点,重新定位武艺整合,提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中,在国内甚少,尤其是“武.艺”整合课程方面实践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一块空白(我们查阅国内外大量的资料,除了清华附小的语文学科内整合外,没有在其它这个方面整合的先例)。于是,我们认为进行本课题研究是很有必要性和前瞻性的,并确立在整合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逐步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校本课程实施现状为依托,加大课程整合力度,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让体艺教师认识到我们今天的课程整合不仅不是一个结果,更重要是一个过程,而且会惠及到每一位学生。体艺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回到学科回归的真实本性,去尝试整合和体验整合,真正让体艺教师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和谐、健康地发展。
四是课题实践研究的延续性的需要。为了不断延续课题研究的深入,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2015年秋,我们,以“万能艳”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寻求支点,有幸加入了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行列。于是,在2016年春,我们开展了“十三五”的国家子课题和省级课题《“武·艺”整合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该研究是以集团校的两个校区的学生和体育与艺术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武·艺”整合课程开发与实践对促进师生学科核心素养健康发展的影响为目的,以开发的体育学科中的校本武术为蓝本,将体育学科中的武术与音乐学科中的节奏(律动、鼓乐和欣赏)、美术学科中的造型(绘画、陶泥和纸艺)进行课程整合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其是对开发出的一系列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武·艺”整合相应校本教材,将它们用于集团校的两个校区进行运动干预的对比实验研究,并结合前期开发的体艺课程校本评价的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评价。
通过为期近四年的实践研究和运动干预的实验,其结果表明:实验校区的学生无论从学科学习习惯、学科核心能力和同伴交往,还是体质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都明显好于对照校区,实验校区自身前后对比,学生学科学习习惯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并且学科学习能力、同伴间的合作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实验校区中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教学能力与水平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不管是国家级整合课程的说课,还是省市区的优质课、学科教师素养和技能大赛都创新了历史最好、最高纪录。特别是学科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提高,论文撰写、案例分析、课件制作等由原来的人均2篇提高到4篇,不仅获奖率达100%,而且获奖的等级和级别也提高了一个层次。也让体艺之花一直在不断地绽放!
3.2.体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市信息技术整合开了先河
我们在深入实践研究“武·艺”整合课程的同时,也在进行教学体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尝试,2017年获得了国家级信息技术整合大赛一等奖,开了武汉市信息技术整合获得国家级这个奖项的先河了。虽然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但,我们没有就此停歇,而是更加加大实践研究的力度,尝试体育与信息技术和艺术学科的整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育就以其多元性,包含着诸多的元素。加上自古以来,体育与艺术紧密相连,描绘体育之美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体育与科技更是密不可分,各类五花八门的高科技设备早已应用在体育训练与比赛之中。未来已来,信息时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行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变革和发展的机遇。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式教育类应用、网络资源等已经广泛应运用于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在云平台上进行云端导学、云端师生交流,让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云端影像资源来和随堂拍照拍照、标注、随堂直播等手段来弥补传统讲解示范的不足,且直观而高效,让学生主动探究,直观了解自身练习状态,让互动课堂随堂,直观展现重点动作,有效评价练习成果,用大数据监控身体状况,指导形成科学健身意识,以云端评价:保证练习密度,高效直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直观反映运动量,教育学生学会监控身体状况,树立科学锻炼意识。大数据监控身体状态,科学健身。小组合作,练习中拍摄照片、视频,与标准动作进行比对,自主纠错,学习与探究标准动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寻找与本课有关的练习或游戏来解决重难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个性。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与体育课程的整合不仅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它们更重要的使命是深度融进体育课堂的方方面面,并促进师生形成科学健身的理念。
3.3.体育与科学学科整合拓展了新思路
为期两年的体育与科学学科的整合,不仅让我们在学科整合的路上更加柳暗花明了,而且还拓展我们的新思路。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调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渠道。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科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多观察、多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可以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来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由此,我们在科学教学寻找与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匹配的学科间相应元素进行教学整合,特别是在利用体育和信息学科的教学优势,以科学为核心、体育为载体、信息为辅助,运用三者之长,引导学生试图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的核心思考进而转变,让课堂跳出了科学课堂教学的范畴,有效的应用一个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载体,让所学知识应用起来。科学学科的有关教学内容,选择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其它相应学科的元素教学整合。在我们尝试的体育与科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中,就是用体育学科中与之相应的元素内容,采用体育学科教学组织与物质、方法的手段等,还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运用模拟技术,反复模拟关键动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并排除教师展示和同学演示时自身无法参与的逆反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来彻底打开学生视野,将科学上的名词描述借助体育学科的载体,让学生去实践体验,与生活相结合,不仅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而且还拓展科学与生活、体育与生活等素材恰到好处应用教学整合,也为“体育+N”时学科间元素整合模式提供了的新思路。
3.4.体育与品社学科的整合为“体育+N”模式锦上添花
为期一年的体育与品德学科的整合,给我们学科整合路上锦上添花了。“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顾明远认为,让学生真正树立做人的品德,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怎么做人,鼓励学生多交往,让他们在遇到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和体验如何做人。因而,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引导学生在整合、理解上述知识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各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融合性的实践智慧。它本身就是经过多学科整合的一门以学科分划观念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在实现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突破这种拼盘式的综合观念,进一步明确此综合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使这些综合在一起的多领域的知识,围绕着“做人”这一核心目标,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学生发展出发,不考虑学科,所提指标是跨学科的。从学科特点出发,我们认为:体育与品社两个学科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时密不可分的。
因此,我们把体育与品社间相应元素内容进行了深度融合的尝试,使品社的教学内容在体育活动中完成。在品社教学中,充分与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深度整合,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品德。在品德教学中增强体质、增进合作。来凸显品社课“倡导主动参与、实践体验”的理念,为学生能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载体,将品德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润物无声。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如崇拜效应法,巧抓时机法,导与管相结合等,不仅落实了体育教学,还进行了有效的品德教育,让学生的德与体同步发展。
4.对“体育+N”学科整合的思考
为期四年的“体育+N”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遇到、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在以后实践研究的路上不断改进与创新。
4.1在后期实践应用中,不仅要注重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各学科特点,找准相关学科融合的元素进行完美整合,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续与拓展,让研究出校本课程更有深度和广度,能更好打造“体育+N”模式的学科间相应元素整合精品与特色。让师生享受整合课程带来的灵动、和谐、绿色、健康课堂氛围。
4.2后期应把本阶段的结束定位下一阶段的开始,精准把握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不断开发出与本课题实践研究相关的因子,从学科的育人功能出发,激发出学科相应元素的育人价值,建立多学科间的互融互补,达到以“体育+N”学科整合来健体、启智、育心与育人”的智慧工作与学习、智识娱乐与生活。将多学科的整合辐射、拓展、延伸到三个校区乃至更多学校的其它学科中,创建多个学科整合,形成具有学校或地区特色,并且还有一定深度、厚度、精度和远度“体育+N”的多学科相应元素整合模式,形成最大、最强的合力,发挥最有效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从而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整合课程,不仅仅只是填补国内外该项实践研究的空白,而且还要向国内外推广。
4.3虽然,通过前后的教学对比,体育与其它学科课堂的有效整合,开创了体育课堂的新模式。应用相应学科元素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彻底打破了学科界限,打开了学生视野,但是,学科间相应元素内容融合的选择,还需要不断加强教材解读的学习与理解与提炼。
4.4学科整合不仅让学生受益,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让师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支点,让“体育+N”学科整合模式也永远行走在创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