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年度“优秀成果”案例- 第三届年会 - 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基于乡村名师工作室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策略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0-01-06

                                                                                                                                                                                                           贵州省毕节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丽华

 一、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专业素养内涵

与素养有着紧密联系的,就是素质,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是指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而素养多指后天的修习涵养,所以教师专业素养可以说是教师拥有和具备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集合,它是教师具有的生理、心理方面先天条件和一般条件的道德品行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育所获得的。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2.教师专业素养结构

(1)教师专业知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知识已经不仅局限在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其知识结构的分类更加复杂且多样化,如今,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还应与实践相结合,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有着充足的理论知识为支撑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教师专业能力的最大体现在于学科的专业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并且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教师专业情意:教师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教师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奔赴在教育第一线的核心动力,也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发挥。通常,教师专业情意分为四个方面:专业信念、专业理想、专业性向以及专业自我。

3.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知识领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在其知识领域中是占比最大的,对于刚入职教师而言,由于缺乏经验和对教材的内容理解不充分,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对于老教师而言,丰富的教学经验又会固化他们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知识能力的培养。如今,教育理论知识成为教师知识素养的重要内容,但仍有大部分教师无法将教育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教学进行思考,缺乏理论层面指导,无法摆脱旧日“教书匠”的角色。

(2)教师能力领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自己把控课堂一切,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行为主义教学策略”,这一策略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也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后的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这是对教师教育能力的一大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情况,例如课程行为的机械、死板,教师创新能力的缺失,教师自我“舒适地带”的长期影响等。

(3)教师情意领域:影响教师情意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教师缺乏坚定的信念、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第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将学生的发展等同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测定,认为学生的成绩是考核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第三,缺乏对于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上三个原因,都严重影响了教师对自身工作境况的满意度,长久的积累,可能造成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不断下降,工作变得机械且效率低下,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消极怠工,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二、工作室的运作定位

乡村名师工作室是指利用乡村名师资源,以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资源、做教研、带队伍、出成果、育名师”为目标,以优秀骨干教师为引领,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学习团队、教改实验教学研究团队,以自主与合作、交流与研讨、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为形式,依托团队成员集体智慧,创建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专业发展的平台;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引领辐射的窗口,形成教学相长、互助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农村优秀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教学教育良方的生产地、教学经验成果的共创共享地、师德正气的激发地。

1. 工作室是“民”师工作室

工作室成员都是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包括部分普通教师或青年教师(非名师)。这些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体现工作室组成人员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为工作室研究主题的有效开展和深入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师资保障和最广泛的研究基础;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参与,会在这些成员周围(或各自所在学校内)形成一个非团体性质的、松散型的研究组织,随着工作室研究活动的持续展开,其效应必将被不断扩大,从而产生辐射作用。

2. 工作室是“研”师工作室

工作室以“形成具有一定教学领导力的教学研究型骨干教师团队”为主要目的。通过“研修工作室” 营造共同研究和学习的环境,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资源集结、提炼经验、教学改革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的研究能力,提炼他们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特色,使其由“教学型” 教师向“教学研究型” 教师转变,并提高骨干教师团队的教学领导力,使他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工作室作为“研”师工作室,确定课题《基于乡村名师工作室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策略》的市级课题、申报《小学数学“灵动”教学模式研究》省级课题。通过工作室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从而构建相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工作室结合省市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内容。

(1)以毕节市名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为引领,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学习团队、教改实验教学研究团队。

(2)以自主与合作、交流与研讨、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为形式,依托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集体智慧,创建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专业发展的平台。

(3)通过校本教研、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引领辐射,形成教学相长、互助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让乡村名师工作室成为毕节市农村优秀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教学教育良方的生产地、教学经验成果的共创共享地、师德正气的激发地,推进毕节市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从而推进毕节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工作室是“明”师工作室

教育要面向未来,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自然也要着眼于教育的“明天”。因此,名师工作室从研究主题上、从工作制度上都着眼于教育、教师未来的发展。

名师工作室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批名师,更重要的是立足于长远的教育事业。因此,工作室研究的主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关注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关注新时期学生发展的动向,关注本地区教育教学、本学科亮点或存在问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应促进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作为“明”师工作室,志在长远,确定了数学学科相关分支的核心内容、主体思想及教育价值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工作室每次开展的教学活动,如常见新授课、交流课、公开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策略,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实践,汇聚智慧的分析和品评,揭示其中隐含的学科教育价值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工作室的耕耘引领

(一)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工作室成员教师发展共同体

工作室的职责之一是激发工作室成员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形成既有利于工作室成员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又有利于创新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机制,组建形成优秀教师的群体,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提高高层次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数量,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造就一支在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优秀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名师乡村工作室秉承“研究、沉淀、提升、培养、创新”的工作理念,通过率先垂范,关注学科,引领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研究水平自我提升。工作室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研究切入点,扎实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锻造了一批精彩课堂,在行动研究中创造性开展教师培养培训。

工作室活动规范,开展了多样化、富有实效的研讨活动,体现出“专题讲座解疑惑,名师引领助成长”、“信息通用相结合,各方联动促发展”、“评课说课练真功,沙龙研讨明方向”、“线上线下共交流,必修选修齐发展”四大特点。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注重从提高工作室成员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层面入手,促进每一位成员的成长。

1.专家引领,自主研修

不定期邀请专家为工作室成员作专业成长的讲座,启发成员思考,挖掘成员潜力,全面提高成员的认识水平、教学能力、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组织工作室成员多次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使工作室成员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专业技能,了解并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最新动态、知识。

工作室成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发展的目标。在三年的周期内阅读多部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反思等读书笔记。

2.聚焦课堂,研磨教学

名师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在区域内承担教学示范课,在所任教的学校听课评课,切实发挥工作室成员的骨干作用。

工作室成员定期开展公开课、展示课,彼此相互磨课、评课,说课、备课。工作室成员相继举行了观摩课,研讨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听者受益,讲者也收获。工作室活动聚焦课堂,集体共勉,将成员的潜能诱导出来,将成员创造性激发出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共享知识、经验、智慧中使成员专业水平得到常足的发展,工作室成员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3.课题研究,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名师工作室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以课题推动教师发展,以科研提升教师素养,以研究来形成教师特色,通过在课题中反思、实践,由经验型向专家型的转变。

名师工作室在任期内要承担1个市级以上重点课题研究并完成结题或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名师工作室成员在任期内要承担1个市级以上重点课题研究并完成结题或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4.学术研讨,互动交流

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在区域内承担专题讲座任务。同时,工作室积极开展论坛活动,就学科教学中的热点与敏感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工作室活动中向同行报告。成员在学术研讨时,各有特色,想法各异,在不同问题领域的交流与碰撞中,可以启迪了彼此的思维与想法,使参与的每个人都在研究与交流中提高。

例如,每次教学研究成果的系列展示。

(二)以名师工作室为辐射源,构建区域内教师发展共同体

对工作室成员的培养是集约化、实效化的,但这还不是最终目标。工作室不仅要培养工作室成员,还要以点带面,构建区域内教师发展共同体,推进区域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1. 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研训一体”,就是有效地整合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及教师培训等资源,有序地开展研训活动,高效地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工作室成员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工作室注重开发教师个性化课程,内容与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参与式、案例式、情境式、菜单式等专题培训内容与形式,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依托“名师工作室”,研训一体,搭建学习共同体,使不同层次教师在合作交互中,敞开心扉,交流思想,积聚智慧,在相互影响中获得有效地教育和发展,最终实现专业化自主成长。

例如,某省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其中有一项说题比赛内容,说题是新兴的教研活动,教师对于这一新生事物了解不多,针对这一问题,工作室开展说题讲座培训,在此基础上,借助市教科所这一平台,从而引导广大教师深入钻研试题,把握命题规律和方向,重视试题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讲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试题讲评能力。

2. 送教下乡,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名师工作室定期安排一定数量面向区域内教师的指导性工作,担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作室并不局限于几个相对比较好的学校或者是城区学校进行活动,而是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工作室为一个点,以成员所在的学校拉出一条线,以此覆盖一个面,把工作室的成果辐射到了全市各个学校,积极送教下乡,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通过公开课展示、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好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让每一个参加活动的教师都能听有所获、观有所思、学有所得、研有所长,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送教下乡活动遍及各地,送去课例很多节。

3. 示范引领,形成名优群体效应

名师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和稀缺资源,需要保护,更需要开发。而工作室无疑是为工作室的名师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工作室成员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名优群体效应。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名师展示的舞台、骨干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和教育改革的论坛。

成员们在学习期间,不仅自己快速成长,而且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在校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引领的作用。

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工作室成员,而每个工作室成员又各带领3-5个老师,而这些老师都分布在不同的学校,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名师网络。有时工作室活动轮流安排在活动承担者的学校进行,邀请所在学校的老师一同参与。名师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借助“名师网络”的校本研修形式,充分发挥了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使区域性的教师专业化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开展研讨会多场,开设讲座多场。

4. 网络辐射,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模式

工作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使工作室的辐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空间和时间得到了延伸。比如介绍各种教育教学信息和研究动态,上传活动报道、项目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总结;设置“在线交流”、“在线流言”等方式,使得一线老师能及时与工作室成员交流、互动,工作室成员及时为一线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推出“精彩课堂”等范例,上传工作室成员的教学视频、讲座视频,使更多的教师们在网上就能分享工作室成员的成果和优秀的教育资源,放大培训的效益。

让网络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发挥先行研究、交流探讨、经验传播等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工作室还设立了工作室QQ群,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学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团结了一批省内外的同行,建立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群关系,形成了一种开放、多元、灵活的新型远程协作的教研文化。相对于常规教研,网络教研更具及时性、针对性,既探讨自己的困惑也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许多有争议的问题通过网络教研这种特殊而活泼的形式得以越辩越明。名师工作室的“QQ在线教研”真正实现了智慧共享,使工作室成为教学研究和个人发展的“智囊团”、研修的“共同体”。

(三)工作室的效能推进

1. 名师工作室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近三年的实践,工作室开创了一种开放灵活、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的新型研修文化,快速有效地促进了工作室成员及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

每一位成员,积极把学到的先进理论和从名师身上学到的精湛的教学艺术,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工作岗位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2. 名师工作室能快速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为教师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了示范、辐射平台,激发了名师工作的激情。通过名师“集约化”培养模式,用名师培养新名师,通过新名师再带动更多青年教师成名成家,从而推动了名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采取的措施

学校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师资水平差异大,近几年年轻教师调入少、调出多,师资老化,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但是农村教师大多勤奋朴实,认真敬业,乐于创作。只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不足,分享交流的机会有限;他们中注重实践的多,理性思考的少;愿意接受新事物,却相信眼见为实。更多的教师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观念落后、教法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瓶颈。脱产培训、学历进修、名校“留学”,这一切固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好办法,也确实能培养人、造就人。但对面广量大、参差不齐的农村教师群体,可能只是杯水车薪,而且经济也不许可。如何来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呢?我认为学校必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健全制度

全体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为了落实校本教研,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教研组管理核心职能、教职工评价方案、校本培训、校本奖励方案等,从而调动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工作室也应该有规范、健全的制度。

(二)创设环境

通过理论学习,明确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建立每周一次的教研制度,在语、数学科中聘请资深行家担任辅导工作。学校有计划地对各学科组长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以互动形式交流各学科校本教研工作,以便取长补短。如各科开展的说课、案例分析、一课一评等活动。

强调校本教研,要注重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各组教师集体投身于新教材的研究当中,人人上实践课(借教材,借班级),设计教学片段,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讲评,即带动了教师理念上的转变,又让教师教学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充分体验到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由此学校为教师们创设了校本教研的环境,使教师人人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从而改变对校本教研的陌生感。

(三)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保证。要重视发挥专家以及专家通过课题的引领作用,发挥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带教作用,为教师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教学“问题”如何经“设计”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行动”如何经“反思”内化为素养,都需要专业引领。

(四)师徒结队

要求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签订带教协议,自觉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责任,开展新老结队活动,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师徒即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

(五)课堂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归根结底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作分析研究。全体教师围绕着研究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学校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教材分析,探讨教法,研究如何让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得会,并设计教学环节,让教师们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还要引导教师收集和记录自己的教学案例,如富有动感的精彩教学片断,令人回味无穷的学科活动,以及感到棘手的或不成功课的典型案例等,作为资料研究分析。对于一堂成功的课,要研究究竟好在哪里,通过交流领悟到教师在教法、学法,导向评价和学生参与方面的独到之处,促进听课教师加快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教学理论。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研组往往把教学反思作为重点来抓,因为有了自己的反思,教师成了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员。引导教师展开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和思想上的碰撞。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教师既是问题得发现者,又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和研究者,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学水平。

总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情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师素质的发展,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统整的职能:首先,将科学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将相关学科知识与真实的课堂情境相融合。第二,教育专业课程要加强其内部的整合,培养学生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知识渗透进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第三,培养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培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以期达到能够在实践中驾驭理论方法的效果。

(2)推进情意型教师的培养:长期以来,认知性的师范教育侧重教学知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师情意的发展。一个真正成功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大量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秉持人文的情怀,对学生的情感和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因此,重视教师情意发展,强调教师的情感、道德、自我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新课改下具备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

(3)突出反思性教学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反思,是教师专业素养成长的重要途径,经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立足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为基础的反思,是培养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关键。

(4)突出实践性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重要地位:教学过程是一个传授显性知识与发掘性知识的过程,在其中,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独特理解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实践性知识,而只有具备了实践性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实践的专业性知识,从而再利用专业性知识去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问题,教师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会在此过程慢慢的得到提升。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需要提升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教育不断发展,而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要以“空杯”心态去对待以后的教学工作,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