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袁虹名师工作室 袁 虹
袁 虹: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数学学会理事,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专家库专家。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启动了“三通两平台”建设、数字资源覆盖6万多个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计划……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行动计划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此,说明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战略,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如何推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的深刻变革?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命题。
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样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原住民”的增多,传统的课程边界、学校边界以及求知边界被打破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初见端倪。这些因素都促使课堂教学不得不改。
国外,近年来着重开展了基于网络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最成功的案例是可汗学院,可汗学院的成功经验,使世人看到了微课程应用的广阔前景,为此,微课程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国内,随着云计算、网络存储、网络带宽的快速发展,视频流的传输与存储的相关技术瓶颈得以突破,以微视频为载体的各种教学资源成为教学中的常态资源。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但,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微课研究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一线教师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还不够清晰明确,动机也各不相同,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源于微课比赛,对于为什么要设计、开发微课,设计开发了微课之后,应该如何使用,可以在哪些地方使用,以及以哪些方式使用,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国内还缺乏完整系统的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微课程。在微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除了需要加强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检测评价系统建设之外,我们还应认识到:不同用途的微课程设计各有其特点,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应该如何针对学科特点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并与具体的应用情境进行整合,凸显知识获得“过程”的魅力与价值,构建过程为本的新教学、以生为本的新课堂,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学习能力。为此,2013年我们组织了研究团队,在深圳市2014年重大招标课题“MOOCs背景下初中数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案例研究”和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微课程有效支持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支持下,对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不同使用时机的微课设计策略、微视频中如何促进师生的互动、具体内容设计中如何凸显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应用微课促进自主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变革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成果应用推广。经历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研究理论,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调查研究,结合区域教学实际,选择实验学校开展实验,从案例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经验和个性化、理论化的操作样式,对有价值的经验及时宣传推广等过程,于2019年5月完成全部研究工作。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动力弱化、自主学习能力弱化问题,切实突破单纯知识学业负担对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抑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发掘最大学习潜能,发展学习能力。
1.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出了初中数学微课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微课的选题策略、微课中促进师生互动的策略、 理解性微视频的设计策略、问题解决型微课的设计策略、微课常见录制方法及特点分析、微课程的分类设计等。
(2)助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开发了省内首套《初中数学微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并推广,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为实现随时随地、自定步调的移动学习提供可能;促进了学生能学、会学、善学、乐学、选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在微课开发与应用中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材,创新教法,落实课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实现优质、系统的微课资源共享、社会共享。适度弥补一些教育相对薄弱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欠缺,有效地促进教育均衡化。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到运用推广的大致过程如下图:
支持初中数学优质课堂的微课程创新与实践
具体如下:
1.开展微课的价值研究,明确教学改革的意义
研究者对以微课为载体、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争议颇多,很多都集中于对微课质量的担忧,甚至以此否定类似教学改革。因此,首先需要回答这样的教学改革是否有价值,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微课是否有价值。为此,我们基于文献研究、师生访谈、课堂观察,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符合现代课程理念。团队认为,以微课为载体的教学改革,目的是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如能设计贴合学生学习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的优质微课,以目标指引学习方向并检测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知识的认知规律,渐次递进地设计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数学素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微课(程),是若干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有明确的使用对象与方式、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学习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炼的学习资源的有机组合。
2.开展微课的设计研究,奠定成果的理论基础
2.1微课设计的原则和策略研究
团队通过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归纳了现有微课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归纳出优秀微课具有的特征;结合上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微课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2.1.1微课设计的原则:微型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主体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2.1.2微课设计的策略:系统设计,避免碎片化;关注过程,凸显交互性;协调一致,确保同步性;追求艺术,注重实效性;精心准备,力求流畅性。
2.1.3微课程中促进师生互动的策略
为改变微视频使用 “观看-接受”式,我们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和设计策略,使得借助微视频的自主学习过程充满着生动活泼的思维互动过程。提出以下促进微视频使用中师生之间互动的策略:技术干预,落实互动;分解录制,逼迫互动;学案引领,引导互动;语言引导,提醒互动;对话交流,感受互动。
2.2不同类型微课设计差异的研究
2.2.1理解性数学微视频的设计
所谓理解性数学微视频,并不是要求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而是换一种角度对数学内容进行解释,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其用途如对数学核心问题进行多维角度的解析、诠释学习难点,避免理解偏差,挖掘教材设计思路、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外显数学知识内蕴的数学思想等。
2.2.2典型例题教学的微课程设计
数学教学离不开典型例题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也是微课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按照顺序,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题目的呈现、题目的理解与分析、题目的解答呈现、解题后的反思与小结。我们对此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四个环节分别发表四篇论文(其中两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两篇发表于《中学数学》)。此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我们组织教师分类设计微课,并定期研讨,最终细化出概念学习、命题学习、问题解决、知识梳理等不同类型微课设计的个性化要求。对于具体某个类型,成果中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了细化,如对于问题解决,细化为一般的解题指导、重要的方法探究、实际问题的建模应用等。
2.3微课录制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分析
微课,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从它出现伊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我们的教学,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微课录制技术的普及。为达到我们制作微课的目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做适合学生的个性教育。我们结合自主开发的不同微课案例,分析了以下各种拍摄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及其特点分析;电脑屏幕录制及其特点分析;平板屏幕录制及其特点分析。
3.开发微课,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并检验研究成果
基于以上对微课价值和设计的理论研究,我们选择深圳市坪山区部分中学作为调查、研究及实践对象。在对实践学校的教学设施做实地调查、对实践学校数学教师、学生作访谈调查之后,根据实践学校的数学教学情况、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课件设计、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并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同时把微课视频、教学方案用于实践当中,研究如何让微课有效支持课堂教学,以及使用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其他问题。组织教师开发了广东省首套《初中数学微课程》,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应用,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据教学实验的情况检验微课设计的效果,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适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成果的内容及创新点
1.成果的主要内容
近年,国内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缺乏完整系统的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微课程。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我们组建团队,依托“掌握学习”理论和“随机进入教学”观点,基于微课程创新“解集理论”,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创新与实践探索。
(1)提出了初中数学微课设计的原则.
(2)国内首次提出按使用时机分类的微课设计策略、微视频中促进师生互动的策略。
(3)国内首次提出数学典型问题的“题目的呈现、题目的理解与分析、解答呈现、解后反思与小结”几个环节在微课中的设计策略。
成果辐射全国。深圳商报、晶报、汕尾日报、深圳新闻网、坪山政府在线、教育部课程中心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组网站、《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网站等多家媒体刊登报道,全国会议、国培项目作成果报告几十场,2016年,成果在“第十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交流,是深圳市近年首例在国际顶级数学学术会议展出的基础教育成果,影响彰著。
2.成果的创新点
(1)教学理念创新:
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取向,着眼于提升师生核心素养和生命质量。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初中数学微课设计的系统性著作《初中数学微课设计与案例赏析》,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对初中数学微课设计进行系统的研究,力图外显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思考,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习指导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
(2)教学资源创新:
为师生教与学服务,开发系列精品微课《初中数学微课程》 《初中数学微课---典型问题解决策略》,为目前省内首套较为完整覆盖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和专题学习的数字课程。设计力求贴合学生学习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构建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灵活、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加强课程结构“解集作用”的技术创新教学应用,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教学模式的变革。
(3)教学方式创新:
打破传统的课程边界、学校边界、课堂边界以及求知边界,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技术、教学途径、教学方式创新,形成以问题为载体,“微课”为辅助,群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教学形式。即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二)成果的价值与意义
1.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开发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自主学习数字资源,很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2.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充分利用微课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将学习重难点制成微课,供学生预习时观摩,制作疑难剖析微课,供学生课后查看,有些实验操作类,录制成微课课堂插入播放以作补充。
3.促进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微课开发与交流,促进教师不断深入反思、追问,不断归纳总结,从课程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与影响
1.理论成果众多
基于成果的创新性,理论研究成果众多,包括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微课录制常见方法及其特点分析、不同使用时机的微课设计策略、微课选题策略、微视频中促进师生的互动的若干策略、理解性微视频的认识与思考、问题解决型微课的设计等,通过专著《初中数学微课设计与案例赏析》呈现了几十个具体研究案例及分析,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向。研究过程中在国内各大主流数学教育类杂志或者教育综合性杂志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中学数学研究》及《教育教学研究》和《新课程教学》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8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2.实践成效突显
(1)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
团队设计的微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深圳市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的一位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的数学换作谢莉老师教了,她的课堂上或课后,甚至课前,时常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新鲜的学习材料——微课。别小瞧这些小小的微课,时间不算长,却总能找准我平时学习易出错或自己没有理解透彻的问题。而且,老师还会把它们挂到班级QQ群共享,方便大家下载,根据自己的选择随时进行复习巩固,老师还给我们组织了微课制作社团,我们不但学会了自己制作微课,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呢。在学生访谈中,深圳市坪山中学的一位学生说:我从小学数学就头痛,现在有了微课对知识的详细讲解,观看后我一下就觉得思路清晰了好多,学起数学来更加容易了。比如李老师讲解《线段的比较》时,就用了微课,我们从视频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线段的比较实质上就是把线段叠合在一起,无论是比较同学的高矮,绳子的长短,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视频可以放大老师演示的过程,所以无论我坐第几排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另一位学生说:我喜欢老师上课时放一些小视频给我们看,原因有两个:一是很有意思。比如老师讲负数时,播放了有关负数和正数的微课,视频里的负数和正数就像两个部落的人在打仗,人多的就能获得胜利,这个意味着负数与正数相加,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决定了结果的符号。这样的视频比单一的讲解加法法则有趣得多,就像在看动画片,很形象,也很好理解。二是微课可以反复看。老师有时会把一些难点、易错点制作成微课,我们下载后可以在家里反复观看,不受限制,这一点对于班里数学学习有困难而又羞于问老师和同伴的同学来说,特别有帮助,而且,在家里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不明白的也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这样的话,就不会因为在学校一时没听懂,问题积少成多而落下功课了。
(2)助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深圳市坪山区毗邻惠州,地处深圳市最东边,学生学习能力、师资水平起点较低,近年不断建设新学校,青年教师较多,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为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动力弱化、自主学习能力弱化问题,切实突破单纯知识学业负担对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抑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2013年我们组建微课研究团队,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开始《支持初中数学优质课堂的微课程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六年来,团队开发了省内首套按初中数学知识结构设计的《初中数学微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并推广,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为实现随时随地、自定步调的移动学习提供可能;促进了学生能学、会学、善学、乐学、选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项目研究让老师们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课程执行者、消费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在不知不觉中研究,在简单有趣中享受成长。学生学习更主动了,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变成分组合作、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模式。
项目研究加强了学科教学的微观研究,引领了教师专业发展,加快了转变教学方式和构建高效课堂的步伐。六年来,团队取得丰硕的成果: ①获得荣誉称号共计58项; ②专业技能比赛获奖共计384项; ③2013年——2019年,团队开发微课近千个,团队教师获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5项,深圳市各届微课大赛一等奖38人次,二等奖39人次,三等奖28人次。④团队开发的微课100多个入选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全国推广使用;⑤团队以全省最高分入选广东省初中数学重难点微课资源建设团队;⑥2016年团队原创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国际数学大会”交流展示。
(3)对学校发展产生影响和效果。
几年来,基于微课的自主合作学习使参加实验的学校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学习能力明显增强,中考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以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为例,这是一所2012年创办的新学校,地处深圳东部较偏远的坪山区,学生学业水平、教师队伍起点较低,近几年在微课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还是数学中考质量都有着稳步提升。
(4)实现优质、系统的微课资源共享、社会共享。
几年来,团队在汕头、汕尾、韶关,特别是坪山区帮扶县---广东汕尾市陆河县、广西百色市田东县送教、送培、送资源,适度弥补一些教育相对薄弱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欠缺,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化。
3.实践应用成效与社会影响力
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家、省、市、区各级活动中进行交流展示,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深圳商报、晶报、深圳教育网、坪山新闻网、坪山政府在线、汕尾日报、教育部课程中心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组网站、《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网站等多家媒体刊登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二)反思:存在问题与完善建议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网+微课”的方式,通过教与学的重构,研究不同教学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资源的有效性,形成“互联网+微课”课堂的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问题,还有待大家共同研究。但,我们相信,且行且研究,一定可以探索出一片“互联网+”时代微课运用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