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邢宇宁初中生物名师工作室 邢宇宁
邢宇宁 简介: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育教学指导中心任初中生物教研员,评为自治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级学科带头人、市被评为自治区骨干教师。
2016年9月,我成立了邢宇宁初中生物名师工作室,把工作目标放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把重心放在了复习策略的研究上,特申请了自治区课题《基于构建人与生物圈体系下的初中生物复习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并成功立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主要以课例研究为主,围绕“三三三”展开活动:三种课型: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三个内容:专题复习课、主题复习课和人与生物圈复习课;三个层次:一轮、两轮和三轮。
工作室在做复习课研究时,我发现老师们主要以梳理知识为主,忽视对实验、探究等科学探究活动的梳理,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简单提或者根本不提实验、探究等科学探究活动,面对出现的问题,在课题进行一年后,我成立实验改革与创新项目组。
一、在尝试中发现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理论和实验水平
在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得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认真组织课标培训,认真领悟课标精神,结合教材,分析教材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和编写意图,提高教师对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认识。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教学,更要关注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
多次组织教师实验操作培训,开设教师分组实验,比如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如何给细胞核染色,如何减少黄瓜的表层果肉细胞的重叠等;对教材练习题,实地操作,练习将所观察到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先向左移动玻片标本,看看物像朝哪个方向移动?想一想,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标本玻片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将这些实验,作为增加实验,填充到学生实验中,解决了以往常见的学生实验题是靠背下来结论,或者老师教记忆方法得结论的假会现象。
2、抓好常规实验课,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九年义务均衡发展达标后,红山区九所初中都有了一个到两个生物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把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常规的有条件开设的实验,比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观察叶片的结构》等,要求按课时进度、保质保量地开设,工作室录制了视频,把这些实验做成了微课,规范实验操作,方便红山区教师使用。对中考实验加试的实验,统一评分标准。在开展学生实验方面,规范了实验步骤和流程,交流了实验技巧,使实验更科学化。
应该说,目前这些实验已逐步走向了“标准化、有序化和常态化”。
3、给教师布置寒暑假作业,丰富教师操作经历
利用寒暑假,为老师留了寒暑假作业。我将四册教材中的实验和探究进行整理,为老师们提供了参考题目,教师自选课题,上交寒暑假实验和探究作业,如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赤峰三中贺玉晖、 多肉植物的无性繁殖-赤峰第三中学李凤华 、观察鸟卵的结构-六中盛楠 赤峰七中张博赤峰十一中于东旭 、制作孢子印-赤峰十二中房敏娜 、植物组织培养-赤峰十二中刘新宇 、不安全食品-赤峰十二中孙朝霞 、设计一个家庭必备的常用医疗器械和药物清单-赤峰十二中朱彤 、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赤峰红山中学于新然、 发酵现象-赤峰红山中学孙凤姣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赤峰红山中学王媛等,在这一过程中,于新然还做了系列的关于豆子的探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将探究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探究的课题。很多老师还为学生留了假日实验操作作业,学生们做了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水分在导管中的运输、蒸馒头等五花八门的作业,从上交的作品看,学生比老师的作品更有创意。
对以上所做的工作,工作室及时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工作室成员带头上引领示范课,王媛老师上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贺玉晖老师将四册教材的探究整合在一起,开设了主题复习课《科学探究》,课程标准中第一个一级主题,这些课例引发了听课教师对以往教学的反思,在后续的听课中,很多教师能把这些规律和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在“名师大讲堂”活动中,选择优秀的寒暑假作业,李凤华、于东旭、于新然老师进行了展示和讲解,李凤荣老师讲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假日实验小结》,王媛主讲了《教材中实验的开发和利用——浅析生物学课程标准》等。
以前不做实验和探究时,教学的过程是越教问题越少,在做实验和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越来越多。就拿大家熟悉的发豆芽来说吧,有的老师说“也没做成功”,用绿豆做实验材料,先用开水烫一下,然后再给予适合萌发的条件,结果发芽速度加快了?蒸馒头,发面时,做不成功的大有人在,等等。真可谓不做不知道,生物真奇妙。如果说发现是第一个阶段的话,那么解决问题就是第二个阶段,在探索中创新。
二、在探索中创新
1、增设教材中的实验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实验环境、师资缺乏等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初中阶段,仅仅开展有限的几个生物实验,如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观察种子结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等,而对于其他的实验基本没有开展过,也谈不上研究。这两年,很多教师把从未开展过的生物实验走进了学生的课堂。
赤峰十一中和赤峰红山中学的老师们带领七年级的孩子进行了《调查校园中的植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中亲近植物,认识到多姿多彩的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将课堂中的知识融入了生活。同时,通过孩子们对植物的观察,还激发了学生们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机。十一中的老师们还带领学生们制作了树牌,查阅资料、制作,到最后的挂牌,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当看到自己制作的树牌可以挂在植物上被全校师生参观时,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意义呢!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实验,过去的教学中,更多的可能是教师讲授为主,或者播放视频,学生无法直观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现象,认同实验过程。这一学期,赤峰八中的李凤荣老师和赤峰十一中学的于东旭老师亲自在班级进行了演示实验。赤峰八中的李凤荣老师选择了天竺葵进行实验,并且将这一实验过程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就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真切的认识到生物知识是真实存在的。赤峰十一中的于东旭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演示实验《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一双双小眼睛认真的观察着老师的每一步操作,还提出了很多改进实验装置的好建议,效果非常好。从后期的检测反馈情况看来,于老师也表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非常扎实。
2、改进教材实验
教材中的许多实验可能由于实验环境的制约等因素,无法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而老师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实验进行了调整、创新、整合,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效果。
朱彤老师《观察植物叶片的结构》一课,在材料上,选用教室和办公室常栽种的绿萝和吊兰等;器材上,对毛笔、刀片等进行了改进,用蒸馏水取代了清水,大大地减少了气泡的产生,增加了观察气孔的结构,制作叶片书签,调查落叶等活动。《观察植物细胞》,增加了观察水草等,于东旭老师还增设了《探究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学生分组,自带实验材料,探究过程带给老师和学生很多惊喜!
红山中学的老师在讲解无脊椎动物时,考虑到这些动物也是真实存在的,就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网上购买了很多活体动物进行实验。老师们将实验改为用显微镜观察水螅、涡虫,结果让人欣喜。不但观察到了活体水螅、涡虫的形态结构,甚至观察到了其捕食过程、运动过程,还观察到了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当学生看到这些活的标本时,激动之情不言而喻。
赤峰八中和红山中学的老师还开展了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他们都把实验搬进了课堂,并作了一些微小的调整。如教材中需要使用透明胶带对接种后的培养皿进行密封,但使用后的残余胶体很难清除,老师们就改用家里缠水管用的生胶带,即密封又干净。同样取得了非常清晰的实验效果。
3、拓展教材实验
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是辐射广,深度浅,要求每一部分的知识都要涉及,但有些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生理过程不是很理解,所以导致有些知识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只能靠死记硬背。而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教学需求,开展一些教材没有,简单可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验。如红山中学的张斯琴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制作并观察动植物细胞》时,经过染色学生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但无法观察到细胞膜,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张斯琴老师专门配置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结果非常清晰直观。随后,又滴加清水让学生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让学生在看到细胞膜的同时对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等等。
与此同时,老师还指导学生们探究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用香皂和洗手液哪一个除菌效果好,不同品牌矿泉水菌种含量等,这不但使学生对细菌真菌的分布有了认识,也让学生对环境、个人卫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会了如何健康的生活,并将这些探究制作成了微课,方便大家使用。
经粗略统计,七上和八上两册教材,老师们开设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有25个,且大部分为分组实验。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光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制作生态瓶、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观察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无土栽培、观察百合花结构、观察叶片结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观察水螅、涡虫、观察蚯蚓、观察软体动物、观察鱼的外形、呼吸、运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自制教具、关节结构、小鼠走迷宫、探究细菌、真菌分布、制作孢子印、发酵现象、制作米酒、面食、酸奶。这些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们观察、实验、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生物学素养。
三、在行动中收获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切感受到生物的魅力,感受生命的历程,我提出了实验室工作进教室的新设想,意在教室这一环境中,种植、养育一些生物,学生在教室中观察,开展进行一系列实验,让生物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
目前,以红山中学年轻教师张斯琴为主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以被子植物的一生最为有特色。关于被子植物的一生,教材中涉及十个实验,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材料,但是有些材料如天竺葵,很难在本地获取。其次,观察完种子的结构后,进行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过程,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以上这些实验,过去都是分段进行的,但植物的生长本应该是连续的,这样分开后不知道中间的断层发生了什么现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张斯琴老师找了对应解决方法,既然材料难找,那就找常见的植物进行替代,既然有断层,那就看一整个历程。张斯琴老师在办公室和教室中种植了很多实验材料,如土豆、玉米、铜钱草、四季豆等,在探究种子萌发时可以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植株的生长过程、还可以选择不同材料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整个一系列实验进行了一个学期,植物也从一颗种子长成了一株幼苗,这种生命带给学生的震撼远远超过了老师的讲解。利用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爱护植物、通过发现,提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开展与其相关的诗句收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书写观察日记,实验报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一段学习历程。开展绿化教室、美化教室活动,变教室为生物第二课堂,生物学的学习就在身边,学习的是身边的生物。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工作室关于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正在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最终为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尽一份力!
工作室成立以来,多次积极参加了研究院组织的大型会议,在研究院搭建的平台上进行了多次展示,两节实验课在鄂尔多斯和成都的会上均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多节复习课的说课和展示课也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受到了多位专家、评委的好评和肯定!我们还欣喜看到了,目前参会的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教师也在研究院会议上展示复习课,应该说,邢宇宁初中生物工作室起到了带头、引领和示范作用。工作室起步晚,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望各位专家和评委多多给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