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学科名师工作室集锦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隆秀美 - 助力教师成长,演绎团队故事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隆秀美 发布日期:2017-05-16

2015年4月1日,垦利区市级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如期举行。从那时起,以我姓名命名的“隆秀美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了!作为主持人,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个仪式,而是领导的重托、鞭策和激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任务驱动,促进成长

作为东营市首届名师,我深感惭愧!因为在东营市梯级教师培养名单上,和我同时被授予“东营市首届名师”的其他18位老师,多数已在东营教育名家之列,而我却还停留在原地。这不得不引发我的思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什么放慢了我前进的脚步,让我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开始走“下坡路”。年龄?身体?……这只是借口!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没有了专业发展的目标,缺失了主动成长的动力,更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得知自己被确定为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时,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抵触的,多年的安于现状感觉自己已无力承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一重任。但领导的再三鼓励、信任和嘱托,我没有理由再推脱,于是开始规划、思考工作室建设的具体事宜,慢慢燃起了我的工作热情,找回了7、8年前的自己。正如我在读过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后所写的《做一只“年轻”的老鹰》一文中所感慨的:“我们何不拿出鹰的勇气来改变自己,把身上的懒惰打个粉碎,把身上的清闲一片一片拔掉,把身上的借口一个一个无情地揭穿,然后重新翱翔于天空?”工作室成立之时,也是我重新翱翔于天空之日,我想以工作室为平台,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弥补专业成长的不足,力争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真正实现个人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美丽转身,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成长。

团队助力,带动成长

工作室成立两年的时间,作为主持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带领整个团队一起成长!两年的时间,我们团队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现在的28人,涵盖了垦利区直学校、各镇街小学及市直学校,形成了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新入职教师的梯级教师发展团队。

2016年3月17日,应东营市教科院周雪松主任之邀,我带领我们工作室的孙莹莹老师到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参加“市教科院定点联系学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活动中,孙莹莹老师与牛庄镇中心小学、广饶县大王六小的其他两位老师,共同执教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一课。虽然孙莹莹老师是刚入职两年的年轻教师,从来没有上过四年级的课。但我们本着“推荐新人、培养新人、锻炼新人”的原则,再三斟酌还是推荐孙莹莹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接到任务后,孙莹莹老师不畏艰难,非常爽快地接受了任务,我带领工作室核心成员刘学娥老师在导师王延林主任的指导下,一起投入到备课、研课、磨课中,虽然只有一天半的准备时间,但课上得非常成功,得到了市教科院周雪松主任和郭子平主任的高度评价,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也对我们的课赞不绝口。一次小小的活动,上课的虽是孙莹莹老师一人,但背后支撑的是整个团队。记得在回来的路上,孙莹莹老师发自肺腑地感慨到:“团队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全程参与备课指导的工作室核心成员刘学娥老师在反思中这样写到:

“2016年3月17日,我校孙莹莹老师到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参加了同课异构活动,这一经历让我感觉工作室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把我们每个成员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深感工作室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整个团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从开始的确定讲课人选,到我们一起经历说课、试教、磨课、上课的全过程,期间还一起完成大量的教具学具的制作。当听到市教科院郭子平主任和周雪松主任的认可和肯定,看到市内同行赞赏的目光,我们收获着、幸福着!”

2016年3月29日,我们工作室在垦利街道中心小学举行了“隆秀美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暨联谊教研”活动,把活动带到乡镇薄弱学校,让更多的薄弱学校的老师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真正发挥工作室的带动辐射作用。活动中,工作室成员张婷玉老师和张丽娜老师同课异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工作室成员及参与活动的工作室其他几个联谊学校的老师一起进行了辨课,工作室主持人和导师进行了精彩得点评。活动中,工作室每位老师得以成长和锻炼,更凝聚了团队的精神和力量,让每位工作室成员对团队有一种归属感。本次活动的执教老师张婷玉在活动反思中这样写到:

“2016年3月29日,我和垦利街道中心小学的张丽娜老师同课异构《100以内数的认识》,得知我要讲课的消息,我的感觉与以往不同,不再是焦虑、紧张,而是一种坦然与淡定。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我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一遍遍的备课,一次次的打磨,在隆老师、学娥主任的指导以及其他工作室成员的帮助下,我顺利授课完成,课上得很成功。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团队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累并快乐着!”

2016年11月15日,由东营市教育局、市人社局主办的“专家服务基层暨送培训基层行”活动在我校举行。会上,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付建龙老师与市名师陈伟老师“同课异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一课。

付建龙老师的课,以他独特的风格,幽默诙谐的肢体语言博得了满堂彩。整节课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通过思考描述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教师不告知等等。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出现分歧,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课后付老师及时进行了课堂达成度反思:1、这节课直线是否课上画?因为学生完全不懂位置关系这个词语,特别是“关系”。再加上直线本身就是学过的,完全可以课前做。闭上眼睛把一张白纸想象成无限大的平面,出现两条直线,然后睁开眼睛画下来。2、借助直观与想象来解决概念教学中的难点。开始有想象巨大的平面、课中有:延伸后相交、延伸想象能相交。3、概念教学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原有概念经过加工形成新的概念,例如方程,另一类是基于操作、感知、抽象形成新概念,就如本节课。4、核心素养的问题,深刻的贯彻了引导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曹培英老师的《核心素养的演变发展与实践》里面提到的,本节课上有深入的体现。5、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三点:教师语言需要精炼向陈伟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学习度的关注力不够。6、垂直不难理解,但是平行理解上的分寸更难把握,既有直观,也有想象,更有数学原理。

智慧反思,助推成长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老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会随之不断增长。因此,我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倡议“让反思成为习惯”作为工作室的行动,将反思贯穿于日常的读书、学习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付诸笔端,形成文字。

2016年11月4日—8日,我们区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区教育局高局长的带领下一行10人,赴成都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成都之行对我震撼很大,不仅让我们找到了与全国各地优秀名师工作室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重燃了我们的热情,激发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活动结束后,我及时进行了总结反思:

自2014年12月工作室启动以来,市区教育局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能力有限,但也是尽我所能,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缺乏的是创新,不能给老师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工作室陷入了黔驴技穷的“缺氧地带”。就在此时,我们收到了局领导的邀请函,邀请我们工作室主持人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名师工作室论坛”,对我还说犹如雪中送炭,暗室逢灯。

当我带着困惑和期待走进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论坛,与全国各地的名师及工作室主持人近距离接触,聆听专家的报告及全国各地市工作室发展的历程及成果汇报时,让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心头涌动更多的是震撼与感动。震撼于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力量之强大,发展之壮大,成绩之突出,成长之迅速……感动于工作室主持人及各成员的倾情付出与竭尽全力,感动于他们的热情投入与抱团发展……成都之行为我们区名师工作室建设打开了一扇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必将以此为任务驱动,将“磨、评、研”主题化、课程化、系统化,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基础走向高峰,在活动收获的同时,及时凝练、积淀成果,为工作室及成员发展做好培训基地。

2016年12 月15日,“隆秀美名师工作室2016年度总结暨表彰会”落下帷幕。总结会后,工作室核心成员付建龙及时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反思。真正把主持人在会上提出的“让反思成为习惯”落到实处,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付建龙老师写到:

2016年12月15日,隆老师召集工作室全体成员召开了“隆秀美名师工作室2016年总结暨表彰会”,会上隆老师跟大家分享了我们团队取得的成绩与下一步的打算。期间我边听边记,头脑中也在闪现一些只言片语,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和反思。

一是人员构成完成重构与升级。近期加入了很多新成员,使工作室人员组成更加趋于合理,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教师梯级发展。二是课例研究擦亮工作室名片。一年来,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积极参与各级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室核心骨干成员相继在各级各类、多种形式课例研究展示活动中,为“隆秀美名师工作室”争光添彩。三是室内开坊鼓动抱团发展。根据人员梯级及年级及学校分布,形成以“工作室为大间,工作坊为小间”的发展思路,开展坊间性质的读书交流、课例研究、小课题研究,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抱团发展,使这个“团”抱的更加紧密。四是几点思考:关于反思。我觉得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反思,并且是多种形式的反思相结合,可以是读书反思、课例反思、课堂教学常态化反思等等。我结合隆老师的想法,提出开展反思也可以是分层级的反思,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发展。关于交流。长久以来,工作室内部关于一些问题的研讨、或者交流方面,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说。我想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于敢说。为了解决工作室内部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弊端,我建议模拟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做法——教师周,开展承包制,把每次活动都承包出去,开展自己教育教学的宣讲活动,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位教师都得到走到台前的机会,促进教师更快成长。

独行快,众行远!这就是我们的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经历风雨洗礼,依然迎难而上,创造奇迹。工作室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把我们的心凝聚在一起,我们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抱团发展、共同成长。2017年,我们将以此契机,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