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学科名师工作室集锦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我的成长故事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7-01-11

2016年10月13日,我在中国第一视频网站优酷上的实名认证和原创认证都获得了通过,这意味着我在互联网上所有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视频将会获得知识产权原创的保护。作为一个思品老师,我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也许,对别人来说,可能至少要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可以实现的“梦想”,我用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

也许,这一切都源于“我的身份”,或者说,源于我在思品教学领域的独创性发挥和成长。

2014年5月,我获得了东莞市第一批教学能手的称号。

2015年9月,我代表东莞市名师学堂给东莞市中小学生近二十万人进行了一节《纪念世界反法斯战争暨抗战胜利70周年——铭记》的网络在线课堂授课,此举影响深远。

2015年11月,我被推荐成为广东省骨干教师学员,并前往华南师范大学进行理论学习,期间进行了深入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2016年6月24日,广东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正式拉开帷幕,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湘红导师从理论到实践都给予了我不少启发。

2016年9月18日,广东省骨干教师跟岗第二期如期举行,我更是把自己在思品课堂上的思考与理论探究在广州市东涌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展现出来,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一) 苦恼

也许,从上面所描述的来看,我这一路走来,似乎也是挺轻松的事:从东莞市第一批教学能手,到东莞市名师学堂成员,不过是一年多的时间,而由此再到广东省骨干教师学员,满打满算,也就是两年多的时间。

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他独特的经历,他成长之路上的艰辛,很多人其实并不知晓。有一句话说得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从2008年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毕业后,入职到东莞市可园中学,一开始接触到初中的思品教学,那时候的我,尽管干劲十足,可是关于思品教学的实操方法,可以说完全是一头雾水的,根本抓不住方向,也不知从何做起,在备课组内,自己完全是一种迷茫的状态。所谓的备课,我不会从教学指导中得到任何启发,只是凭着自己满腔的热情在挥洒着。

所幸的是,当时还好备课组有经验丰富的李兰老师,她经常在备课活动时,给予我备课思路上的帮助。但是,有一点大家是知道的,很多东西,别人说出来非常容易,可是真正到了自己实践时,往往会走偏,或者模仿得四不像。

我记得最开始的时候,就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天天去听老教师的课,而且也模仿着他们上课时相应的教学环节设置,结果,考试结果一出来,我所教的班,有一半是一塌糊涂的,完全追不上他们的节奏。

我甚至很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自认为“有着强大理论知识”的我,居然会在现实面前败得如此狼狈。

这一种境况的改变要一直等到初三的时候,当时备课组的力量扩大了,一些长期驻扎在初三把关的教师也成为我学习的对象,像李惠萍老师、聂炳南老师等那个时候,我很勤奋,除了积极备课之外,我也主动听课,专听那些备考经验丰富老师的课,尽管成绩在当时还无法有所超越,但是我开始慢慢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了。

三年下来,我在备课的时候,起码不再那么茫然了,我开始关注考纲与考点的要求;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三维目标,特别是对教参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参就像是我的指引,以前备课时完全不被理会的教参开始成为我的“座上宾”,从那以后,我的课堂的精准度有所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力度也在慢慢增强。

(二)契机

从2008至2011年,经过三年磨砺后,正当我感觉自己找到思品教学新方向的时候,从2013年开始,我的内心里关于课堂效率的思考越来越强烈,我总感觉自己的课堂效率太低,有时候,围绕着一两个知识点,不断在原地打转,我总想着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有它们的载体,总想着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他们的位置,从而实现发展。

可是,我越是有这个期望,课堂的实际效果却也照样不尽如人意。有些课堂,别的老师能够一节课讲完的,而我往往要花两节课的时间才能勉强讲完,这里还不包括后面处理练习的时间,当时我就陷入了无限的困惑当中,我的出路在哪里?

就在那个时候,这年年底,东莞市教研室决定举行思品第一批教学能手比赛,我在备课组的推荐下,勇敢地报名了,我当时的想法是,反正当作一次练兵,当作给自己一次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因为是第一批的教学能手比赛,所以各种比赛的程序非常复杂,不仅要在学校内先比,还让选手在所属的城镇区再比,最后才是市里的决赛,而比赛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当场教学设计,也有说课比赛,更有现场题目设计和临场演讲,可以说,一个没有一定综合素养的选手,这种类型的比赛是根本无法适应的。

非常神奇的是,通过这次比赛,我开始发现了原来自己 “早已具备”的一个优点——对新事物的把握能力。当一些选手苦于这种什么都要“现场发挥”的能力时,我在暗暗庆幸,好像这一切都是自己所擅长的,于是,在我的内心里就萌生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敢去尝试更多新工具与新方式呢?

也许,想法只是想法,它还没有遇到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的东西,所以一切都还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不过,有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这次比赛中,我凭借出色的发挥,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东莞市思品第一批教学能手。当时,东莞市的教研员陈礼兴老师不断鼓励我:这一条路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就这么一句看似很普通的话,却大大地鼓舞了我,同时也给了我极大的自信。

自此,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独特成长之路,但我不会忘记曾经给过我指引的人。

(三) 探寻

从2014年开始,我开始在探寻一条新路子,但一直都没有太大的起色,有时候,很想把课堂给学生,开展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却没办法开展得更加深入;我们也曾考虑过什么讲学稿教学,但讲学稿并非是我一人的能力所能承担得了的,最后也不了了之。

在2015年11月时,我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广东省骨干教师理论学习,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我们的一些老师,特别是我们思品老师,如果不在教育手段或者教育技术方面,与时代同步,或者做一些改变的话,估计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后来,听了何亮与邝丽湛两位专家的课,特别是在邝老师的课上,我第一次非常近距离地接触到翻转课堂,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是课堂,这种深入到学生学习模式改变的课堂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我前行,可是,我该怎么样翻转呢?去哪里找相应的素材让学生翻转呢?

我知道,如果我们能找到符合教材指导精神的微课,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可是去哪里找呢?如何操作呢?这一切的问题,我当时都无法回答。

今天的6月份,按照广东省骨干教师跟岗的要求,我被安排到顺德的勒流江义中学师从朱湘红导师,朱老师所安排的第一次跟岗学习任务很与众不同,在一定理论学习之后,他便让我们做“微课”,而且是提出了极高的做微课标准,几乎每个学员的微课,他都是一一过目并审定的。换句话说,没有他点头,你的这一节微课即便是录好了,也不能当作“作业”上交。朱老师当时有一句名言:所有微课,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录制,而是你的教学设计,你的设计,就是这一节微课的灵魂。

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很感谢朱老师当时的严格要求,我终于在自己的迷茫之后找到了出路:自主设计微课应该是我们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

所遗憾的是,第一次的跟岗时间安排太短了,做好了微课来不及“实验”,跟岗活动便结束了。

朱老师当时就鼓励我:“不要急,暑假回去好好研究,9月份你有大把发挥的机会。”果不其然,9月份,第二次跟岗活动如期举行,我把原先所有的设想,都通过微课来体现,特别《粤教版七年级上册2.3绿色上网 绿色上网守规则学设计方案》和《粤教版七年级上册2.3绿色上网 走进网络时代教学设计方案》两节微课设计,更是大受好评。

9月22日,在广州市东涌中学进行了一场同课异构活动,在此教研活动中,我作为代表要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的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我开始把这种基于微课下的翻转课堂理念很好地同现实结合起来,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切居然而产生了让人着迷的教学魅力。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节课,其实我并没有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微课与翻转课堂,只是在“理念”上作了一番尝试。

回顾起来,我想,特别是在聆听了广东省思品课专家沈林老师关于翻转课堂的新观念之后,在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湘红的建议下,我真的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个课题的研究推向更高的一个层次,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助理陈祖力老师说得更直接:我们要拿出过硬的课题成果,成为时代真正的弄潮儿。

跟岗结束后,我便下定了决心,继续研究,把这种基于微课下的翻转课堂与教材同步推进,制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微课,单就人教版系列:就有《和朋友在一起》、《深深浅浅话友谊》、《友谊之树常青》与《网上交友新时空》等微课视频。

当我看到这一系列改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又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课堂的“轻松教学”时,我便觉得这一路走来关于教学的创新与改革,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价值。

我将会继续努力,坚持自己的教育教学之梦,坚持自己的翻转课堂之旅。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