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年度“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李宝玉专栏 - 构筑理想课堂: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三年研修叙事图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1-09-17

构筑理想课堂: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三年研修叙事图

南京市李宝玉工作室、栖霞区李宝玉工作室  李宝玉 

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的栖息之地无疑需要“理想的状态”,栖霞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课堂”的追求。2011年9月南京市隆重地成立了李宝玉名师工作室,经过设计路径、聚焦课题、亮明主张的三年研修,不仅让研修伙伴们对新教育有了更多的理解,更让大家对理想课堂和专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第一年:确定路径,普及理想,让“主题研训”成为“理想课堂”的研修平台

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成立之初,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传播立体化的新教育思想,二是凝聚“理想课堂”的基础共识。但这两个任务都非常艰巨:新教育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思想生态,它有完整的哲学生态和实践生态,让校本学习共同体短暂的研修承担传播的新教育的重任无异于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理想课堂”的基础共识也应当是一个生态系统,基础共识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校本研修就能彻底达成。

基于以上两种现实和面临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脱节,打造栖霞区本“理想课堂”的研修基地的李宝玉名师工作室”无疑需要找到一种研修路径。于是我们选择了“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校本研修作为研修的基本路径,并将“李宝玉名师工作室”最终命名为“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

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每一次研修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为线,新教育思想是这些“主题”之源。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力求多次研修形成的系列主题能够解决研修者对新教育某一方面的具体困惑。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打造“理想课堂”主张呈现“课例”,主张以可以复制的实践为观察点,课例是实践者基于新教育理论学习且围绕研修主题而展开研究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打造“理想课堂”主张以务实的培训为打造“理想课堂”启蒙,既能纠正实践教师的误区更能给予研修教师务实的实践智慧,从而为研修者探索“理想课堂”基础性元素保驾护航。

经过一年的实践,“李宝玉名师工作室”探索“理想课堂”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促成了研修者的两项转变:一是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对于课堂来说,真正务实的理论应当建立在公共理论和教师实践感悟的基础上,这种“个人理论”既内化更外显在教师的每个行动之中,清晰而深刻。例如,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曾做过一次以“理想课堂之教师主导时长”的研修,这次研修我们请来了南京市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许冬红老师给大家做了20分钟的《基于主问题链的教学是这样炼成的》的微型讲座,这次研修形成了“基于主问题链的教学”的研修共识。研修结束后,整个栖霞区的课堂基本上都是以促进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空间、打造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在以后的每次校本教研活动中,参与研修的所有教师几乎都会特别关注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艺术性和问题链的科学性。二是理想课堂的务实转变。“理想课堂”是追求课堂教学的美丽鲜花,但“理想课堂”不是束之高阁的“空中花园”,“理想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每个课堂都有成为“理想课堂”的可能。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经过第一年的实践,形成对“理想课堂”的认识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需要踏实的节奏。课堂是学生认知的现实场,学生认知的形成是需要“节奏”条件的。理想课堂的节奏应该是有起有伏的,在学生状态好的时候能够处在认知形成的高潮,在学生状态弱的时候能够形成牵引学生认知高潮的教学节奏,课堂教学的节奏应该关注绝大多数学生,越出绝大多数教学节奏的学生应当致力于课后补偿和矫正,这些都成为李宝玉名师工作室研修共同体所有研修者的共识。

第二,课堂需要理性的情感。理想课堂需要体现情感和智慧的融通,需要教师以情激情。理想课堂的情感不是让所有的情感一溃千里,而是主流价值和情感的融汇;理想课堂的情感也不是一味的追求主流价值和情感的高度,需要教师苦心经营、审慎处理;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更是理想课堂中理性的情感的应有之义。

第三,课堂需要务实的常规。理想课堂应该是有基础条件的,这一基础条件就是课堂教学应有的基本常规。这一常规应当致力于教学组织和形式的优化,从而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应当致力于自主和合作学习的形成,从而有利于课堂情感的达成;应当致力于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从而有利于学习素养的优化。

第四,课堂需要合理的预设。理想课堂的预设应当源于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师备课在教学主题的深刻关照下能够主动融通、活化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等课程资源的相关要求,在适当的解读下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脉络和体系结构,最终优化自己课堂教学的“预设”,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课堂。

在这些转变的基础上,栖霞区推进新教育实验、打造理想课堂形成了关注课堂节奏的“315”教学范式。我们逐渐发现“315”课堂教学范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二效、三段、六环节”,其流程如图:

5c217755878f7.png

课堂教学效果:前30分钟保证学生学会;后15分钟达到学生会学。课堂教学时间上分成三段:自学、交流15分钟;提升、检测15分钟;小结、预习指导15分钟。课堂教学环节有六环节:学生自学;展示交流;训练提升;检测反馈;评价小结;预习指导。范式的核心是引导,范式的主体是学生,范式的关键是提升,范式的目标是学生会学、会说、会做。

二、第二年:确定课题,研究理想,让“理想课堂”成为“主题研训”的研究焦点

理想课堂需要关于课堂理想的“理想元素”。有了第一年对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基础性认识,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第二年的实践主要致力于理想课堂“理想元素”的研究。所有研修者将一年多的课堂观察材料进行分类分析,去发现一些打造理想课堂急需解决又特别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我们观察到课堂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老师为实现课堂结构向“315”范式课堂的转化而刻意减少课堂必备环节;老师强调自主学习,探究的形式和问题都有了,但缺乏必要的生活情境和生活视野的回归;老师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比较好了,但针对学生难以达成的合作学习的成果,老师容易依据简单的问题情境组织讨论,然后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情况下直接给出正确的结论……

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质,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组织了多层次、多学科、多学段的“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校本研修展示,这种主题研训可以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内所有教师必须集体参与,依据鲜活的“课例”和之后的研讨集体解决本组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经过一年的实践,随着“主题研训”中主题的不断拓展,研修伙伴们对“理想课堂”的理解也在不断的深化,这种拓展和深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堂范式要重视其基础要求,更需要重视变式创新。理想课堂教学的规定性动作确实应当固化成“固定动作”,保证这些基础的“固定动作”一方面为实施理想课堂提供可能,另一方面能够确保理想课堂的基础要求,为追求更高的“理想因素”提供超越可能。但这一“固定动作”不应成为束缚课堂教学的枷锁,在面对具体课型、具体教学内容过程中,课堂范式应当追求变式和创新,这也是课堂范式发展更高层面的要求。

第二,课堂情感要重视其价值引领,更需要重视情感维系。课堂情感代表一节课的精神高度,是“理想课堂”高层次文化追求的具体表现,好的课堂情感能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发展,是“理想课堂”独特的文化标志。但这种高层次的情感追求应当从情感维系开始,这种情感维系既包括学习情感的持续激发和维护,更包括师生情感的共同维系。重视情感维系,是师生共同幸福而完整教育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课堂常规要重视其习惯养成,更需要重视学力培养。“理想课堂”中学生的基础要求,要通过养成教育的方法逐步养成、通过严密的组织评价方式激励养成,从而确保学生在“理想课堂”中的理想表现。但理想课堂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力培养,理想课堂应当主动肩负起“学习力”开发和培养的使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第四,课堂预设要重视其科学合理,更需要重视恰当生成。“理想课堂”中的预设应当从解读课标入手,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注重开发独具特色的“学情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解决学生和知识学习相关的典型困惑的生成和现场解决,从而在教学预设和生成中让教学生活与学生知识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三、第三年:亮明主张,升华理想,让“理想课堂”成为“主题研训”的共同追求

从实践层面看,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最宝贵的是对“理想课堂的理想文化”。三年来,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依托主题研训的平台,构建理想课堂的课堂文化成为所有老师的研修追求,这是栖霞区所有教师对“理想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理想课堂”没有终点,新教育人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没有终点,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深知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教育哲学是一种反思追问的智慧。三年来,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以一个研究平台的引领,用“主题研训”的研修方式点燃了一所学校对“理想课堂”的务实追求。文化没有终点,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创生发展,理想课堂的前方究竟在何处?栖霞区用行动回答:理想课堂的追求应该在“主题研训”的研修文化之上。

带着这样的认识,经过一年实践,“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校本研修中的“主题”被有效的激活了:“主题研训”中的“主题”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以“课堂”为中心,而是可以以“课程开发”、“评价管理”、“完美教室”、“课堂建设”、“德育项目”等为主题研训的“主题”。这些研训主题因为和课堂教学紧密相关,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对“理想课堂”研究的更高层次。在这个意义上,“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校本研修文化是“理想课堂”研究中应有之义。这种“理想课堂”的文化追求亮明了主张,升华了理想,促成了“主题研训”的共同追求。这种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主题从离散走向聚焦。以往对课堂的追求更多的是“无主题的变奏”,所以研修者对“理想课堂”的追求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往往“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主题研训强调追求“理想课堂”需要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明确的课例、围绕课例有主题的研讨和围绕研讨有主题的培训,这种基于“主题意识”的研修文化使理想课堂的研究变得务实和科学,对提升“理想课堂”研修品质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课堂形式从范式走向情境。“理想课堂”的实施是在情境中进行的,,它主张的是一种“用情境说话”的具体化行动。范式化思维是一种从已有思维出发的简单思维,情境化研究则是从实施情境出发的具体化研究。对理想课堂的追求,低层次的要求是从散乱的教学环节走向集约的范式化、步骤化的教学环节,高层次的要求应该是从范式化的教学步骤中解放出来,走向更高层次的情境化的教学步骤。

三是课堂重点从感觉走向证据。理想课堂应当强调教学重点的梳理和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容易表现出“感觉”的特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教学重点“好像”、“应该”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就凸显了这个特点,但这种确定教学重点的方法常常抓不住真正的教学重点。主题研训的研修文化无疑提供了一个研究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重点的平台,这对解决理想课堂的重难点具有现实启示和现实意义。

新阶段,李宝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训教师研修共同体已经形成“研发卓越课程是打造理想课堂的必要环节”的共识,栖霞区人已经在这一共识下开始了新一轮“理想课堂”的研究,唯一不变的是:这一研究依然通过“主题研训”这一校本研修平台而展开。,栖霞区发现依托“主题研训”平台对“理想课堂”研究凝聚着研修伙伴的共同追求。理想课堂是一种不断反思、追问和实践的智慧,“主题研训”就是支撑我们长期进行“理想课堂”研究的现实系统,更是我们课堂实现“理想”追求的“技术引擎”。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